多年來家家戶戶都有一罐用來處理疑難雜症,例如門絞鍊出現怪聲、腳踏車鍊條不順、汽機車或家具零組件出現鏽蝕的萬用工具 WD-40,當初究竟是怎麼出現的呢?
1946 年,美國空軍的前身陸軍航空軍和康維爾飛機公司(Convair)簽訂合約,嘗試開發史上首款射程在 2,400~8,000 公里的洲際彈道飛彈,研發代號為 MX-774,雖然康維爾開發進度相當理想,但 1947 年獨立出來的美國空軍因為經費不足而取消計畫,不過允許康維爾將剩下的研發資金繼續用來進行測試,也為後來接替的計畫奠定基礎。
1951 年由於韓戰,美國空軍再度對開發洲際彈道飛彈產生興趣,因此再度與康維爾簽署合約開發代號 MX-1593 計畫,透過這次開發最終誕生了世界上首款洲際彈道飛彈 SM-65 擎天神(Atlas)。
擎天神開發期間,由於飛彈飛行中遇到大氣內的結冰水分,加上飛彈燃料需要低溫儲備,因此容易讓火箭零組件出現部分鏽蝕,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康維爾向合作廠商火箭化學公司(Rocket Chemical Company)提出委託,請該公司協助推出一種可以用在推進火箭上的隔水劑。
當時在火箭化學公司任職的化學工程師諾曼拉森(Norman Larsen)負責這項開發工作,在研究期間他經歷多次失敗,一直到第四十次嘗試才總算找到完美配方,並用當時他在筆記簿上寫下的紀錄「隔水劑,第 40 次配方」(Water Displacement, 40th formula),將這款產品命名為 WD-40。
原本一直用在軍事上的 WD-40,直到拉森有一次注意到員工經常把 WD-40 帶回家,用來塗在嘎吱作響的車門鉸鏈上甚至引擎零件上後,他就發現到這款產品用途可以超出軍事以外,不久後他開發出噴霧型 WD-40,首次進行商業販售,很快在 1960 年代開始達到每天販售超過 45 箱的成績。
1993年後,在美國約四分之三的家庭都有使用 WD-40,之後就以此為產品名稱,每週販售超過100萬罐,甚至暢銷到全球 160 個國家,並創下超過 2.3 億美元銷售成績,防鏽清潔產品的代名詞。
在開始推廣到商業市場並受到消費者歡迎後,這款產品暢銷的程度甚至讓火箭化學公司最後直接改名為 WD-40 Company。
由於 WD-40 是內含石油製劑成分的物質,本身有相當程度的溶劑作用,尤其是針對黏膠一類的物質,但對其他物質的侵蝕力不強,可以放心在漆面或是金屬上噴灑。
所以過往在台灣,汽車如果違停被警方拖吊,由於早年警方使用的車門封條背膠黏性非常強,因此往往在撕掉封條後會留下難以去除的殘膠,因此 WD-40 幾乎成了車主們必備的重要小工具,因為它可以用來清除烤漆上的難纏殘膠,或是柏油之類的污點。
WD-40 的問世與毀滅人類文明的洲際彈道飛彈誕生息息相關,但最終卻成為家家戶戶必備油品,跟萬精油類似的存在。
(首圖來源:影片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