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辦了休斯飛機公司的航空名人霍華休斯,其退出飛機設計前的最後一款作品,就是史上首款翼地效益構型的 H-4 大力神,但由於休斯本人和五角大廈之間的彆扭,導致這架劃時代的飛行船最終僅試飛了一次,就進了博物館。
被德軍無限制潛艇戰逼出的構想
1942 年,美國因為珍珠港事變正式參與二次世界大戰,大規模的海外戰爭對於人員、裝備和補給運輸需求極為龐大,但當時美軍正因為德軍在大西洋發動的無限制潛艇戰感到頭痛,因此找上了後來被稱為現代美國造船之父的亨利凱薩(Henry J. Kaiser)。
凱薩當時向美軍提議打造一款史無前例的巨型海上運輸機,酬載量達 68 公噸、可搭載 750 名士兵或 2 輛 30 公噸的 M4 雪曼戰車,這種可和 1991 年才推出的 C-17 全球霸王戰略運輸機比美酬載量,且還是飛行船構型的想法,在當年可說是前所未聞,美軍打算大量採購這種飛機以減少運輸船隻被德軍潛艇擊沉。
▲ H-4 大力神與二戰美軍主力運輸機C-47 尺寸比較。(Source:The original uploader was Asiir at English Wikipedia., CC BY-SA 2.5, via Wikimedia Commons)
找上怪才霍華休斯設計
為了實際打造出這種飛行船,凱薩找上了霍華休斯(Howard Hughes)合作,由於當時戰爭期間金屬材料供應緊繃,且新型運輸機在開發優先度排序較低,拿不到足夠戰略金屬材料情況下,休斯改用木頭製作大部分機體,也因此被外界暱稱為「雲杉鵝」(Spruce Goose)或「飛行木材廠」(Flying Lumberyard)。
休斯為 H-4 設計出「翼地效應(Ground-effect)」構型,這種飛機與一般飛行器不同的地方在於,透過貼近地面或水面飛行,氣流通過機翼向後下方流動,衝擊地面或水面時,會比在高空中產生更大的升力,使機身阻力減少,獲得比高空飛行更高的升阻比,但也因身形龐大,只能進行貼地飛行。
而為了強化木材機身強度,休斯也使用了許多新式工法,包括將樺木板與硬鋁材(Duralumin)用樹脂黏合,再用高熱、高壓等方式封裝,最後再用砂紙將表層打磨光滑,用米紙、膠和油漆等層層塗裝,讓機體表面維持流體力學標準。
反戰加上個性古怪導致進度拖延
雖然休斯在設計飛機上很有才華,但美軍和合作方對他怪異的個性相當感冒,例如他的完美主義讓他額外造了好幾架水上飛機,自行試飛多次驗證設計想法,而且要以他自己的喜好為標準,而對於增加的成本,他卻習慣用休斯集團內的休斯工具公司(Hughes Tool Company)做為開發 H-4 的專用 ATM。
但對於經營企業沒甚麼太大興趣的他,這種作風讓集團高層相當頭痛,經常心血來潮一大早打通電話到公司,就必須幫他籌錢或滿足其他需求,而美軍對於他設計飛機進度緩慢,且又不太理會軍方需求也相當惱怒。
此外,他完美主義工作狂的風格,讓他常常半夜自己跑到工廠裡面和設計師和工人一起討論測試,導致整個開發案經常是中高階管理人員比工人和設計師掌握的還少,讓專案管理相當沒有效率。
最後休斯做為反戰主義者,也讓他對於設計軍機一事有著矛盾心理,因此直到二戰結束才完成首架 H-4 原型機,因此美軍在戰爭期間就多次指控休斯根本就是騙預算開發一款飛不起來的飛機,讓聯邦國會不得不展開調查,並召開聽證會。
僅試飛一次就進博物館,但仍寫下了歷史
但最終休斯仍在 1947 年首度是非了 H-4,但為了賭氣他下令飛機只能飛一英里且離海平面高度不得超過 70 英呎就結束了。
不過試飛後的數據結果顯示 H-4 的木製機身安全性、抗海水腐蝕能力、噪音和油耗等重要項目都過不了關,且重要的是戰後美軍已經完全對水上飛機失去興趣,因此這架史上最大的木製翼地效應機,就僅試飛了一次後被送入空調倉庫生灰塵,最後轉入位於奧勒岡州麥克明維爾(McMinnville)的 Evagreen Aviation & Space Museum 永久展示。
(首圖來源:SDASM Archives, Public domain, via Wikimedia Comm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