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PUTEX 2025》你的車比你更聰明?AI 聯網智慧打造的未來移動正在成形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5 年 04 月 01 日 9:00 | 分類 汽車科技 , 自駕車 line share Linkedin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Loading...
COMPUTEX 2025》你的車比你更聰明?AI 聯網智慧打造的未來移動正在成形

隨著全球都市化程度不斷提升,交通壅塞、事故頻傳、高碳排放成為現代社會交通領域的三大問題。電動車雖然能減少碳排,帶起未來移動的話題,但「電動化」並非解決交通問題的唯一手段,所謂的「未來移動」不只是換一種動力,而是重新思考移動方式。

如果我們的生活永遠一成不變,我們也就只需要一種移動方式就好了,不過人類總是在創造變化,出門買個手搖,接送小孩上下學,和朋友到酒吧喝一杯或是帶著一家老小去機場,生活中充滿各式各樣的移動需求,若是遠離都市,也許還可以用一輛車解決,但在人口高度密集的都市裡,老派傳統的移動方式需要更多元、更靈活、更永續的改變。

未來移動並不是買一輛電動車或是飛天車就好,這場變革的核心,包含智慧車、車聯網(V2X)、交通行動即服務(MaaS)這些技術如何發展?台灣又能在其中找到哪些機會?

智慧車:自駕技術、智慧座艙與台灣供應鏈的機會

想要解決交通壅塞,並降低交通事故,智慧車輛是關鍵中的關鍵,透過多種感測器收集環境資訊,讓電腦能夠協助駕駛決策,已經在現階段的自動駕駛技術中體現,如今市售新車幾乎都將 Level 2 自動輔助駕駛技術當做重點,可以協助駕駛減輕疲勞,許多車廠和科技巨頭則開始挑戰 Level 3 和 Level 4 等更加進階的自動駕駛能力。

要進一步發展智慧車需要同時開發自動駕駛與智慧座艙,其中,自駕技術的核心在於感測器與運算能力,而智慧座艙則是因應新的駕駛形態,提供更好的人機互動,並提升車內體驗。

自動駕駛在硬體部分,需要雷達、光達、攝影機、紅外線與超音波等感測器,車載運算單元也需要具備更強大的處理核心;在軟體部分則需要圖資系統、AI 演算法和大量駕駛數據,另外為了與電腦能夠更有效溝通,智慧車也必不可少觸控螢幕、語音辨識等功能。

「對車廠來說,最大的挑戰還是來自軟體。」TrendForce 分析師陳虹燕指出,目前歐美車廠在軟體方面仍然高度依賴 Tier1 供應商,軟硬體整合度不佳,相較之下,中國市場競爭更激烈發展更快,在自駕技術與車內娛樂方面,已經超越歐美車廠。

值得注意的是,傳統車廠過去長期將重心放在車輛驅動(引擎、變速箱、駕駛感受),但隨著自動駕駛能力提升,特別是 2025 年可能看到更多 Level 3 自動駕駛普及後,更專注強調車內資訊與娛樂等智慧座艙功能的品牌,會吸引更多車主關注。

整體來看,台灣雖然沒有國際型大車廠,也沒有 Tier1 供應商,不過卻出現在智慧型汽車的許多角落,特別是在車用顯示、感測技術等部分,台灣廠商一直都在 Tier1 的採購名單上,舉例來說,攝影機的鏡片、雷達發射器、超音波感測器等零件,台灣都有廠商投入。車用顯示器就更不用說,尤其是在高價位的電動車上,台灣面板廠商都是主要供應商。

軟體方面台灣廠商雖然比較難切入,不過放眼全世界,自駕軟體也只有幾家巨頭爭霸,圖資部分則是在地廠商自成一格,也沒有國際供應鏈問題。

未來幾年更需要注意的挑戰,未必存在於技術面,而是來自地緣政治因素。在美中對抗格局下,許多台灣廠商早就已經將生產基地移轉到泰國、印尼、墨西哥等地,避免單一市場風險。2025 年台北也將舉辦 360º MOBILITY MEGA SHOWS,將展示電動車、自駕車與智慧移動生態系相關的各種解決方案,屆時就可以一次看盡台灣車用電子的最新發展。

車聯網(V2X):從單車智能走向整體智慧交通

自動駕駛除了單車技術發展,同樣重要的還有對外的聯繫,也就是車聯網,顧名思義就是讓車輛透過網路,與外界連結,例如:V2V(車對車):車輛之間交換資訊,像是 Volvo 具備「路滑警示」功能,當某輛車偵測到濕滑路面時,會即時通知後方車輛;V2I(車對基礎設施):智慧燈號可根據車流動態調整紅綠燈時序,提升通行效率;V2P(車對人):車輛可以與行人手機訊號溝通,發出警告來避免意外。還有像是智慧高速公路,部分國家已開始測試卡車列隊行駛技術,透過車聯網協調物流車輛,讓後方車輛自動跟車行駛,並保持穩定速度與間距,可以降低油耗又能提升行車安全,減少司機疲勞。這些車輛對外的數據連結,就統稱為車聯網。

同樣的概念,我們甚至可以想像當高速公路上所有車輛都能互相溝通,彼此都知道各自的目的地時,電腦就能替我們協調出最佳的車道與車速,進而達成零事故、零塞車的美好夢想。

然而,V2X 的美夢距離成真還很遙遠。「首先,它的基礎建設成本高,需要額外的道路與車輛設備,許多國家仍處於示範場域測試階段,目前最多也只推廣到智慧燈號,可以在離峰時間,依據車流調整號誌時間。」陳虹燕分析師表示,截至今日,車聯網的通訊標準未統一,DSRC 與 C-V2X 仍在競爭,若無統一規格,車聯網普及仍會受限,而且不同車廠之間,資訊如何互通也是障礙,導致現階段只有同品牌的車輛能夠彼此溝通。

最後是更細節的社會差異問題,不同社會的用路習慣充滿差異,用起來結果也就大不相同。現成的例子是 Volvo 推出的「路滑警示」功能,在雪地駕駛時,如果車主發現道路溼滑容易失控就會按下雙黃燈,附近的 Volvo 車輛就會跳出警示。但這項功能搬到台灣時,就變成路邊暫停、緊急煞車都會亮雙黃燈,就變成頻繁誤報,最後車主就乾脆關閉這項功能不用,因此 V2X 的部分應用仍需因地制宜,衡量各地用路習慣才能發揮效用。

平心而論,車聯網目前還在早期發展階段,儘管有著很好理解的願景,想要實現仍需要跨國跨廠牌的共同合作,才有可能成真。

MaaS(交通行動服務):跨產業整合的難題

基於車輛連網的前提下,未來移動更宏大的理想,其實是要拓展到 MaaS(Mobility as a Service)也就是一個無縫銜接的交通體系,讓使用者可以透過單一平台規劃並實踐所有行程。這裡的交通工具不侷限於車輛,而是包含單車、機車、汽車、巴士、電車、船隻與飛機在內,將所有移動需求整合在一起,不僅節省成本,也更有公共效率。

舉例來說,當我們要從台北前往高雄出差,我們需要非常多段的交通方式,理想的 MaaS 解決方案,可以替我們預訂從住家前往高鐵站的計程車、高鐵票和高雄轉乘車輛的票券,並且在需要時,提供 YouBike 或共享機車等替代方案。如果我們需要自行開車,MaaS 服務則可以提供停車場、加油站或充電站,或是短程租車服務。

分析機構 Gartner 預估,到 2026 年,MaaS 產業市場價值將從 2018 年的 420 億美元,大幅增加到 3,720 億美元,主因就在於車輛與交通設施越來越智慧化,能提供更完整高效率的移動服務。

然而,MaaS 推動並沒有想象中順利,2023 年,領先全球推動 MaaS 服務的芬蘭公司 MaaS Global 宣告破產,打醒了這場美夢。要推出完整的 MaaS 服務,需要大量數據精準整合,還得要政府、企業共同合作,在還沒找到成熟的商業模式之前,還有很長一段時間要等待。

移動更多元,甚至更立體

未來移動的場景可能超乎我們想像,交通工具不僅更聰明,連移動方式也更靈活,甚至能夠飛上天。在無人機和電池驅動技術不斷進步後,低空飛行載具(eVTOL)近年來快速發展,韓國、中國已經測試空中計程車與空中救護,但技術落地仍受限於法規、基礎設施與安全標準。

今年初甚至有美國新創公司,成功測試了一款飛天車,可以垂直起飛越過前方車輛後落地繼續駕駛,可想而知,監理單位可不想看到馬路上隨時有車輛起飛,無論是 eVTOL 或是飛天車,目前都還停留在測試階段,只有少部分企業開始初期試營運,但未來仍然非常值得期待。

回到不那麼遠的未來,未來移動的關鍵主角仍然是智慧車,透過更龐大的連網和自動駕駛能力,人類在車上可以更加輕鬆,也更加安全,但想要進一步推進自動駕駛等級,不僅需要更強大的 AI,也需要政府在數據串聯與統一通信標準上共同努力。

在這個智慧交通和未來移動的過渡階段,對台灣來說到處都是機會,除了現有的代工基礎,未來如果能進一步強化車規認證與生產規模,要打進國際車廠供應鏈並非不可能。

(首圖來源:COMPUTEX LinkedIn)

想請我們喝幾杯咖啡?

icon-tag

每杯咖啡 65 元

icon-coffee x 1
icon-coffee x 3
icon-coffee x 5
icon-coffee x

您的咖啡贊助將是讓我們持續走下去的動力

總金額共新臺幣 0
《關於請喝咖啡的 Q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