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壓力令你無法前進嗎?其實這很正常。哈佛醫師內魯卡爾(Aditi Nerurkar)博士指出,當壓力來襲,大腦會啟動生存模式,使我們成為自己最嚴厲的批評者。這種狀態下,負責設定目標和理性思考的前額葉皮質,會被杏仁核主導的原始生存本能壓制,導致難有效思考和決策。
美國精神病學協會(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最新調查,2024年有高達43%成年人表示比前一年更焦慮。無論壓力源自經濟不穩定、社會暴力或氣候變化,結果都相似:生產力顯著下降,動力逐漸消失,內心充斥自我否定的聲音。
培養「掌控感」能有效消除壓力
心理學研究,面對壓力時,可培養「我能掌控」思維。這讓我們專注自己能影響的部分,將眼前困境視為達成目標過程的障礙而非絕境。
這正是心理學家朱利安·羅特(Julian B. Rotter)1954年提出的「控制點理論」(Locus of Control)核心:當建立「內在控制點」思維,就能重拾對生活的主動權,減少被外界環境牽著走的無力感。
然而,持續壓力下,即使知道「內在控制」的重要性,大腦可能還是常被負面思緒占據。故你需要更實用的練習,幫助自己按下大腦reset鍵。
MOST框架:重塑思維的有效工具
內魯卡爾博士新書《五種重置》(The Five Resets)提出「MOST框架」,這是簡單有效的方法,幫助我們擺脫內在批判,重新掌控生活。
1. 激勵性(Motivating)
首先,選擇對個人有高度內在動機的目標。如「我想實現個人理想,加薪或升職,因此我要在開會時多表達觀點」比單純「我想開會時多發言」更具激勵性。
2. 可量化(Objective)
再來,設定明確指標追蹤進度。記錄每週會議有效發言次數,而不只是「嘗試多說話」這種模糊的目標。
3. 小規模(Small)
接著,確保目標要小到「幾乎保證成功」,避免過大目標造成挫折感。先設定「每次開會至少發言一次」,而非立即要求自己成為主導者。史丹佛商學院行銷副教授黃思琪表示,剛開始追求某項遠大目標時,確信確實可行很重要,實現大目標下的子目標,則會增強可實現感。
4. 時效性(Timely)
你應能在兩三個月內實現目標。「養成習慣需八週」,Nerurkar 說。這個時間框架給你足夠空間犯錯失誤,然後重新追求目標。她說:「跌倒後重新站起來,是習慣養成的一部分。」
當遇到壓力,覺得生活「事事不順心」時,我們應該停止問自己「我怎麼了?」而是轉向「什麼對我最重要?」即使小小成就也能重置思維,提升自信並減輕壓力,幫助我們重新掌控生活。
- Dr. Aditi Nerurkar: How to reduce stress and silence your inner critic
- Focus on Small Steps First, Then Shift to the Larger Goal
- Locus Of Control: How To Navigate Chaos & Build Career Satisfaction
(作者:王貞懿;本文由《商業周刊》授權轉載;首圖來源: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