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北大學(Northwestern University)研究人員開發了一款革命性的可穿戴裝置,能夠透過監測皮膚釋放的氣體,揭示有關人體健康狀況的寶貴資訊。
這款火柴盒大小的裝置被稱為表皮分子通量(EMF)監測器,其獨特之處在於它能夠在不直接接觸皮膚的情況下,收集和分析皮膚釋放的氣體,包括二氧化碳、水蒸氣和氨等揮發性有機化合物。裝置內置多個感測器,用於測量溫度變化,並將氣體收集在一個與皮膚隔離的空間。
這種非接觸式設計為該裝置的應用打開了廣闊的空間,特別是對於皮膚嬌嫩、敏感或受損的患者,例如嬰兒、老人和糖尿病患者。技術的核心優勢在於其能夠持續監測傷口,並及早發現感染跡象。有助於避免過度使用抗生素,降低抗生素耐藥性的風險,並提高傷口癒合的成功率。
這款穿戴式裝置僅長 0.8 吋(2 公分)、寬 0.6 吋(1.5 公分),透過藍牙將收集到的數據傳輸到行動設備,方便醫護人員隨時監測患者狀況。它不僅可以幫助醫生判斷傷口是否感染,還能評估糖尿病患者的潰瘍癒合情況,及早發現問題並採取干預措施,避免截肢風險。
除了醫療應用,EMF 監測器還具有廣泛的潛力。它可以幫助研究人員了解乳液和噴霧驅蟲劑的效果,甚至評估化妝品和護膚品的安全性。
研究已發表在《自然》期刊。
- Skin-sniffing wearable keeps tabs on your health
- Your skin is breathing. This new wearable device can measure it.
(首圖來源:西北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