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轉眼間,Apple Watch 已經十歲。智慧手錶這個品類,也從問世時略帶科幻感的「明日產品」,成為和耳機一樣常見的可穿戴裝置。
而如果對比市面上的智慧手錶,會發現它們雖然有圓有方,但都大同小異:觸控螢幕、數位表冠構成了基本的互動邏輯,與智慧手機協作以及健康監測功能則是手錶的核心功能。
Apple Watch 無疑是智慧手錶拓荒的勝利者,但在十年前可不是這樣。第一批智慧手錶怎麼樣了?2013 年,搭載墨水螢幕的智慧手錶 Pebble 曾經風靡一時,又很快被市場拋棄。沉寂近十年,他們宣布重新計劃推出新手錶──只是不再智慧了。
十年前的墨水螢幕手錶,到現在也沒有過時
2013 年,距離初代 Apple Watch 誕生還有 2 年,第一台 Pebble 手錶伴隨著眾籌金額打破紀錄的傲人成績正式問世。不管是當時,還是現在,初代 Pebble 的設計還算獨樹一幟:彩色的方形錶盤設計非常有活力,雖然體型和普通手錶相當,但外觀很有玩具感。
和現在的智慧手錶不一樣,Pebble 採用的是一塊黑白電子墨水顯示螢幕,而且不支援觸控,所有互動靠錶盤旁的按鈕完成,倒是很像功能手機。和 Pebble 配套的是一個手機 App,支援 Android 和 iOS,能用來顯示手機上的通知,或者控制音樂播放。
更進階的玩法是,Pebble 提供了一個應用商店,裡面有大量可以安裝到手錶的 App,為手錶帶去更豐富的功能,當年很火的 Flappy Bird 遊戲就和操作簡單的 Pebble 有不錯的配合。
至於手錶顯示時間的本職工作,Pebble 也完成得很好:商店裡有上千款表盤可供下載,雖然手錶顯示素質一般,從現在的眼光看不少盤面都頗有一種 Lo-Fi(低保真)美學。
上面這些功能是不是有種很熟悉的感覺?誇張地說,現在的智慧手錶,都在用 Pebble 玩剩下的模式。
但 Pebble 只風光了三年。 2015 年,距離 Pebble 被低價收購還剩一年,蘋果發表了初代 Apple Watch。如果只是一些功能和數值上的比拚,Pebble 未必落後 Apple Watch 多少:墨水螢幕雖然老舊,但能提供 7 天續航,還能常亮顯示時間,Apple Watch 只能抬腕亮螢幕,還只勉強夠用一天;閉著眼睛都能用實體按鍵切歌的 Pebble,比主要靠點小螢幕的 Apple Watch 要更方便。
但正如前文所說的,Pebble 像手錶上的功能機,而 Apple Watch 的形態,更像是手錶上的 iPhone。Apple Watch 雖然一開始走歪成時尚奢侈品的路線,但在二代開始懸崖勒馬,開始注重時尚和健康功能,在第四代完成轉型,最終真正成為改變我們生活的明日產品。
(Source:科技新報)
Pebble 其實也在 2016 年的第三代上加入了健康追蹤功能,但這個功能更現代、更豐富的 Pebble 2(沒錯,第三代叫 Pebble 2),看起來不再是引領者,更像是一個步履沉重的追趕者。
Pebble 創始人 Eric Migicovsky 在採訪中表示,其實公司早就知道要朝運動的方向轉型,但當產品終於面世時,一切都太晚了。做為一家新創公司,市場沒有給 Pebble 太多追趕的機會,Pebble 2 的備貨還沒發完,公司市值一落千丈,從最高估值 7 億美元,最後申請破產,被健康可穿戴大廠 Fitbit 以 2,300 萬美元收購,黯淡收場。
Pebble 不再智慧了,但它戰勝了時間
2018 年 6 月,Pebble 的線上服務正式停止服務;2021年,Pebble 的手機配對 App 也正式下架,原本的智慧手錶,成為了幾天就要充一次電的普通的電子錶。
Pebble 手錶從大眾的視野中淡出,但卻沒有從這個世界上完全滅絕,甚至直到今天,全世界可能還有幾百名使用者在使用這個手錶。給 Pebble 續命的是一個民間的愛好者組織「Rebble」──名字結合了組織發源地,網路論壇「Reddit」。
Rebble 提供了一個線上工具,可以刷入愛好者自己開發的商店和線上功能,可以安裝老 App,調用天氣和語音聽寫。 雖然過程並不算簡單,但確實能夠讓手錶「復活」。甚至 Pebble 的創始人 Eric Migicovsky 自己,也加入了 Rebble 論壇,至今還在用 Pebble 手錶。
▲ Eric Migicovsky(左)手腕上戴著的是 Pebble Time Round。
這不僅僅是一種對自己作品的懷念,Migicovsky 表示,Pebble 能提供當前市面智慧手錶所沒有的體驗:低調的墨水螢幕,不僅陽光下可以讀,還不會分散使用者注意力;很長的電池壽命,不用經常充電;方便可盲操作的按鈕;以及最重要的,很強的社區開放性。
Migicovsky 不是一個人。美國一位護士 Raymond Forte 表示,Pebble 剛好卡在電子手錶和智慧手錶之間的形態,非常適合自己的工作:長續航滿足長時間的值班,一種低調的提醒方式來讓他接收 911 通知,並快速回復同事,還能用應用程式連接 Google 地圖為他開救護車提供簡單的導航。
還有一些科技愛好者或者說極客單純覺得,不管是彩色的初代 Pebble,還圓形的 Pebble Time Round 和金屬外殼的 Pebble Steel 這個有點復古感的外觀,以及 Pebble 現存一千多個錶盤上那種低保真設計,都提供了一種當下智慧手錶所沒有的美學價值。
Pebble 早已談不上智慧,但它還是一塊手錶,因此能經受住時間的考驗,並不奇怪。
智慧手錶的答案不只一種,還可以更酷
筆者認為,(Apple Watch)並不是要去解決什麼特定問題。更多地,它是一種優化,是一個機遇。
出自蘋果前首席設計師 Jony Ive 的這段話,可以說用高情商的說法概括了智慧手錶探索初期的一個尷尬處境,那就是形式先於用途存在。
▲ 戴著 Apple Watch 的 Jony Ive。
當行業和技術已經進步到能夠將智慧裝置的尺寸縮小到手腕等級,行業反而因為不知道該用這小小方寸去實現什麼功能,而陷入迷茫。
從上世紀用來「看電視」,到 Pebble 用來看天氣看通知,廠商們都在不斷摸索,但產品只能說都是隔靴搔癢,畢竟這些功能,手機能幹得更好,說服不了消費者掏錢。
▲ 精工(SEIKO)於上世紀 80 年代推出能看電視的 TV Watch。
「並不是要解決什麼問題」的 Apple Watch 問世,自然也沒能回答行業和消費者的疑惑,一直到蘋果找準了健康量化的路子,才定下了智慧手錶的模版。運動健康雖然是智慧手錶的標準答案,但不是所有人心中的答案,至少對於 Pebble 死忠粉而言如此。
沉寂八年後,Eric Migicovsky 在年初成功說服 Google 將 Pebble 的軟體開源,然後宣布成立一家新公司推出新的手錶。雖然因為商標歸屬權原因,Migicovsky 的新手錶不會被稱為 Pebble,但會是那些經典產品的「精神續作」。
Migicovsky 表示,使用者們對 Pebble 的長情給他帶來了很多啟示,讓他意識到產品更新不需要抱著「改變世界」的想法,也不需要頻繁推出,可以完善和維護當前的產品。這種模式和當下科技行業的趨勢大相徑庭,但 Migicovsky 相信這就是 Pebble 續作的決定性特徵。
Pebble 不會過時,因為它已經過時了。
也就是說,Pebble 的對手不再是 Apple Watch 等智慧手錶,而是卡西歐這種電子錶。
▲ 卡西歐 CA53WB。
第一批明日產品,在今天成為了「昨日產品」,但消息一出,外媒和粉絲都在歡呼,他們對 Pebble 的回歸,已經等了太久。手錶確實是一種非常神奇的品類,智慧手錶和傳統手錶之間雖然存在競爭,但不是一種你死我活的互相替代關係。因為戴手錶除了功能,還有一層文化和審美的價值在其中。
即使成為了 Apple Watch 的忠實使用者,筆者還是時不時有一股衝動,想把它換成一塊設計精美的 Swatch。
Apple Watch 雖然很強大,但我們真的需要它上面的這麼多功能嗎?對筆者來說,最主要的還是運動記錄和睡眠追蹤功能,以及和蘋果生態的高度集成,其他 App 偶有用到,但更多時候還是下意識掏出手機。
Migicovsky 在三年前也重新思考了 Pebble 失敗的原因,最後他認為,並不是沒有及時緊跟趨勢為手錶配備健身功能,反而是因為想要更多大而全的功能,加入太多生產力和健身的功能,導致產品定位偏移。
反覆運算了十年,智慧手錶似乎也到了一個瓶頸期,只能往上不斷累加更多健康功能,路越走越窄。可以預想的是,Pebble 再次出山不會掀起太大波瀾,但它能提醒我們,智慧手錶,明明可以還可以更酷。
(本文由 愛范兒 授權轉載;首圖來源:Pebble Technology, CC BY-SA 1.0, via Wikimedia Comm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