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媒報導,美中關稅戰引發經濟脫鉤,兩國可能正走向超越貿易範疇的「新冷戰」,雙方各自建立陣營,衝突可能加深,甚至出現軍事緊張局面。相關人士透露,北京表態不再回應美國加碼關稅,顯示中國反制可能轉向其他非經濟手段。
《華爾街日報》報導,過去幾十年來,無論美中關係如何起伏,貿易和投資一直是維繫兩大國關係的紐帶。然美中關係現況放在過去難以想像,即使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第一任期,美中都不希望看到這種深度捆綁的依存關係徹底失序,雙方當時頻繁談判,且都擔心局勢升級。
這次不到三個月,美中已對彼此實施實質貿易禁運,且將經濟戰「推向新領域」。而兩國關係走向,關乎多年全球安全格局及經濟穩定。
前美國亞太副助卿華自強(Rick Waters)表示,美國和中國處於「經濟脫鉤」狀態,且似乎沒有任何護欄防止貿易緊張局勢升級蔓延到其他領域,「新冷戰」之說讓人「越來越難反駁」。
對中共總書記習近平來說,這是需「調動所有力量的關鍵時刻」,他和核心圈自川普第一任期後就在為此做準備。川普近期宣布高額關稅衝擊後,中國進入全面反制模式,誓言「奉陪到底」。
中國反擊美國的手段包括報復性關稅、美企黑名單及限制關鍵礦物出口。然與中國官員商議人士透露,北京最近表示不再回應美國加碼關稅,顯示中國可能轉向其他非經濟手段。
商議人士指出,中國利用多年入侵美國港口、供水設施、機場和其他目標的網路蒐集的數據、通話紀錄和其他資訊為反制選項。此外,中國還可能加強美國合作夥伴的戰略脅迫,尤其印太地區,特別是川普政府為印太地區提供安全保障的承諾似乎受質疑之際。
報導提到,早在美中關稅戰之前,美國政界和軍界對中國安全威脅擔憂就已升溫,現在衝突升級到貿易領域之外的風險不斷加劇,反映出美中高層官員缺乏有效溝通。
面對川普關稅攻勢,中國政府至今拒絕透過任何層面接觸。知情人士說,為降低習近平政治成本,中國政策顧問提出一些人選充當川習溝通的潛在中間人,如新加坡前總理李顯龍、沙烏地阿拉伯王儲穆罕默德‧沙爾曼(Mohammed bin Salman)等,但都未取得太大進展,雙方似乎都不急著談判。
僵局持續,美中都試圖爭取盟友加入己方陣營。川普政府以降低美國關稅為交換條件,向70多國施壓,要求這些國家禁止中國經本國出口至美國市場,並限制中國投資,阻止廉價中國產品湧入本國市場,孤立中國。同時習近平及高層官員這幾天分頭行動,試圖將貿易夥伴從美國身邊拉開。
對美中任一方來說,建立聯盟都不太容易。儘管中國製造業超速運轉惹惱許多國家,但某些國家,特別是視中國為最大貿易夥伴和投資國之一的亞洲國家,很難完全轉向美國。
習近平最近訪問東南亞,突顯東南亞成為美中的關鍵角力場。習近平日前訪問越南,中越即發表聯合聲明,承諾深化戰略夥伴關係,但沒有細節。這顯示越南並未選邊站,而是保留迴旋餘地。
美中溝通僵局持續,美國可能會再限制中國企業取得美國技術,屆時要想扭轉經濟脫鉤趨勢,可能會更困難。
前美國國務院中國政策顧問、美國喬治城大學教授費瑞安(Ryan Fedasiuk)表示,美國商務部可能會把列入貿易黑名單的中國企業子公司,也列入出口管制名單,使管制範圍大幅增加,此舉將加速關稅引發的脫鉤。
華府智庫史汀生中心(Stimson Center)中國計畫主任孫韻表示,現在看到「歷史上最大規模貿易戰」,且貿易戰蔓延到其他領域的風險相當高。
(首圖來源:shutterst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