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制中企傾銷,美國對東南亞太陽能徵收最高 3,521% 關稅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5 年 04 月 22 日 13:34 | 分類 國際貿易 , 太陽能 , 能源科技 line share Linkedin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Loading...
反制中企傾銷,美國對東南亞太陽能徵收最高 3,521% 關稅

美國對來自東南亞四個國家的太陽能產品徵收最高 3,521% 關稅,對美國本土太陽能製造商是一大利多。

美國針對太陽能領域公布的關稅新制其實是歷時一年的貿易調查結果。調查發現柬埔寨、越南、馬來西亞、泰國四個國家的太陽能製造商獲得政府補貼,並以低於生產成本的價格出口至美國。這項調查由 Hanwha Qcells、First Solar 及幾家規模較小的製造商共同向美國政府提出,前總統拜登(Joe Biden)任內啟動調查,如今有了結論。

美國商務部(U.S. Department of Commerce)指出,由於柬埔寨製造商拒絕配合調查,該國太陽能產品面臨高達 3,521% 關稅。

產線轉移至東南亞的中國企業,例如晶科能源(Jinko Solar)自越南出口的產品徵收 245% 關稅,自馬來西亞出口則為 40%;天合光能(Trina Solar)自泰國出口的產品徵收 375% 關稅,自越南出口則超過 200%;晶澳太陽能(JA Solar)自越南出口的模組約有 120% 關稅。未在名單上的越南公司面臨高達 395.9% 關稅、泰國公司則為 375.2%,馬來西亞的全國性關稅為 34.4%。

這些反補貼與反傾銷的關稅,將疊加在川普政府實施的對等關稅上。儘管新的關稅惠及美國本土太陽能製造商,但長期依賴國外進口的再生能源開發商因此承受壓力,為整體太陽能產業增添不確定性。

「這是美國製造業的決定性勝利」,負責此案的太陽能公司聯盟首席法律顧問 Tim Brightbill 表示,調查結果證實「我們長期以來所知道的事實是:總部設於中國的太陽能公司一直作弊,壓低美國公司的價格,損害美國工人的生計」。

根據彭博新能源財經(BloombergNEF)調查數據顯示,美國去年從上述四國進口價值高達 129 億美元的太陽能設備,約占進口模組的 77%。

關稅最終能否生效,取決於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U.S. International Trade Commission)一個月後的表決結果,屆時決定太陽能進口產品是否對美國製造商造成實質傷害或威脅。

(首圖來源:Flickr/David Goehring CC BY 2.0)

延伸閱讀:

想請我們喝幾杯咖啡?

icon-tag

每杯咖啡 65 元

icon-coffee x 1
icon-coffee x 3
icon-coffee x 5
icon-coffee x

您的咖啡贊助將是讓我們持續走下去的動力

總金額共新臺幣 0
《關於請喝咖啡的 Q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