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軟 Skype 將於 5 月畫下句點,轉由 Teams 接手其通訊任務;過往就有許多人笑稱「微軟出手,服務變沒有」,Skype 服務的停止並非首例,從 Nokia 手機部門到 MSN Messenger、Wunderlist,過去一批又一批的知名科技服務,皆在被微軟收購後走向衰落或最終走入歷史。
微軟做為科技巨頭,自 1990 年代以來便積極透過併購擴張其業務版圖。然而觀察過去數十年來的併購紀錄,不難發現一個反覆出現的模式,那就是一些曾經被廣大用戶喜愛、創新力十足的服務或公司,在進入微軟體系後,不是被併入其他產品、就是逐步邊緣化,最終落得關閉的結局。這些服務的結束,既反映了微軟在整合與產品策略上的選擇,也留下了無數用戶的遺憾。

Skype 就是一個典型案例。2011 年,微軟以 85 億美元併購這家當時全球最主流的網路語音與視訊通話平台,企圖將其整合進 Windows 與 Office 生態系統;然而在收購後的多年裡,Skype 面臨效能不穩、界面混亂與使用者體驗下滑等批評。加上微軟陸續推出 Teams,並將內部重心轉向企業協作市場,Skype 終究被 Teams 取代,成為下一個被微軟吸收殆盡的產品。
同樣經歷令人唏噓命運的,還有 Nokia 手機部門。微軟於 2013 年斥資 72 億美元收購 Nokia 的行動裝置業務,並推出 Lumia 系列智慧手機,試圖與 iOS 與 Android 陣營一較高下。然而 Windows Phone 生態系未能建立起完整的應用程式支援,加上行銷策略不明確,產品差異化不足,最終導致銷售慘淡。到了 2016 年,微軟關閉了手機部門,Nokia 這個曾經的手機霸主也從市場主流中消失。
Hotmail 的故事則更早開始。1997 年微軟收購這個當時最受歡迎的免費電子郵件平台,並在其基礎上推進 Outlook.com 的整合。雖然這一過程表面上是品牌統一與功能升級,但許多原本的 Hotmail 用戶在遷移過程中遭遇資料同步與操作習慣斷裂的問題,引發不少負面聲音。
在音樂領域中亦有相似軌跡,微軟在 2005 年收購 Groove Networks,並發展成後來的 Groove Music 平台,試圖與 Apple Music 和 Spotify 一爭長短。儘管擁有 Windows 系統的資源優勢,Groove 卻始終無法擠進主流,甚至連 Windows 使用者都對其存在感薄弱。最終微軟於 2017 年關閉 Groove 音樂商店,推薦使用者轉向 Spotify。
即便是在後來進行的收購中,微軟依然難以擺脫「收購後漸漸爛掉」的標籤。Sunrise Calendar 是一個深受專業用戶喜愛的行事曆 App,簡潔設計與跨平台整合令人印象深刻。微軟於 2015 年收購後,僅過一年便關閉服務,將其功能併入 Outlook Calendar,引發原用戶強烈不滿。Wunderlist 的命運也如出一轍。這款任務管理工具擁有極高使用者黏著度與社群活躍度,但在微軟 2015 年收購後,僅存活數年即遭終止,取而代之的是使用體驗與穩定性皆不如前的 Microsoft To Do。
更具規模的失敗案例還包括 aQuantive,這家線上廣告公司於 2007 年以當時最高紀錄的 63 億美元被微軟收購,企圖挑戰 Google 的廣告帝國地位。然而整合進展緩慢,廣告工具效能不彰,最終於 2012 年完全報銷,成為財務上的一場災難。
不僅如此,就連進軍直播領域的嘗試也沒能逃過這場魔咒。微軟在 2016 年收購遊戲直播平台 Beam,並將其重新命名為 Mixer,試圖挑戰 Twitch;但平台推廣不力、創作者激勵方案缺乏競爭力,導致用戶流失嚴重。2020 年,Mixer 正式關閉,並與 Facebook Gaming 合作收尾。
儘管也有如 GitHub、LinkedIn 等仍維持獨立運作並穩定發展的例外案例,但它們在收購後也無可避免面臨功能調整與用戶體驗改動,引發社群不少質疑。
(首圖來源:shutterst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