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波茨坦大學和萊布尼茲熱帶海洋研究中心(ZMT)發表於《自然─地球科學》期刊的新研究,可能解決氣候科學界長達 17 年的爭論,釐清極端降雨如何隨溫度上升變化的機制。
這場科學爭論始於2008年,荷蘭研究員Lenderink和van Meijgaard分析長期降雨數據後發現,極端降雨特別是雷暴期降雨,上升1°C暴雨增加率高達14%,為克勞修斯-克拉佩龍方程式(Clausius-Clapeyron relation)預測的7%兩倍。此方程式為氣溫上升1°C,空氣水蒸氣含量會增加約7%,引用破千次,但科學界一直無法確定超克勞修斯─克拉佩龍的明確證據,直到現在。
波茨坦大學Nicolas Da Silva解釋:「我們用德國大量高頻率資料庫,並結合新閃電探測數據。因閃電表示有雷暴活動,可分離出層狀降雨。」
團隊分成兩種降雨類型:
- 層狀降雨:連續且強度均勻
- 對流性降雨:短暫強烈的雷陣雨
「結果相當驚人:當只選擇明確的雷暴降雨並研究每種溫度的極端狀況,增加率幾乎完全符合克勞修斯─克拉佩龍方程式。」同時任職波茨坦大學和萊布尼茲熱帶海洋研究中心的Jan O. Härter補充。
同樣只分析層狀降雨時,數據也完全符合克勞修斯─克拉佩龍方程式。只有當兩種降雨類型統計數據結合,才出現更高增長率。研究員Da Silva和Härter表示,「超克勞修斯─克拉佩龍增加純粹是統計結果,而非絕對物理現象」。
氣候變遷風險還在升高
儘管解決科學爭論,但雷暴和層狀雲等混合雲系統對統計學確實表現超克勞修斯─克拉佩龍增加率,這類雲系統正是引發多數極端降雨的主因。
「根據氣候暖化預測的幾十年內溫度變化,極端降雨可能確實達到前所未有的風險高度,特別是城市地區威脅到居民安危和基礎設施。」研究員強調。
此研究不僅解決長期科學疑問,也為理解氣候變遷造成極端天氣提供重要見解,證實地球持續變暖,極端降雨引發水災風險也一直增高。
- 17 Years Later, Scientists May Have Finally Solved the Extreme Rainfall Mystery
- Extreme rainfall—a long-standing hypothesis on temperature dependence may finally be settled
(首圖來源: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