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不再是唯一入口!Google I/O:如何用 AI 打造全新使用者體驗?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5 年 05 月 24 日 9:30 | 分類 AI 人工智慧 , Gemini , Google line share Linkedin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Loading...
搜尋不再是唯一入口!Google I/O:如何用 AI 打造全新使用者體驗?

Google 本週舉行 2025 年的開發者大會 Google I/O,眼見強敵微軟、OpenAI、AWS 和蘋果等各個領域敵手來勢洶洶,執行長皮蔡要如何活用終端通路優勢,以及從晶片至模型的全端發展,打好 AI 這場仗?帶領 Google 革自己的命顛覆搜尋業務,有辦法成功嗎?甚至呼應 COMPUTEX 黃仁勳所說,打造出一座超大型的 AI 工廠?

去年的Google I/O大會上,Google以Gemini模型為基礎,將其鋪貨到YouTube、地圖等通路上,再靠著AI Agent觸及日常生活,透過這三支箭,對競爭者進行十面埋伏。

不過,即便Google有著通路優勢,現況並不是完全樂觀。

論模型,不管是Google還是其他競爭對手,在模型競技場領先地位無法持久,其他人推出新模型後就會翻盤;論通路,Google搜尋流量市占率緩步下滑,Gemini應用程式的每月活躍使用人數比不上他人、生產力軟體和會議競品也迅速推出AI功能;論接近日常生活,手機市占率更高的蘋果積極推動裝置端AI,微軟也在緊鑼密鼓推進AI PC應用。

「Google擁有強大通路優勢,但隨著使用者從搜尋轉向對話,或者直接找上AI Agent,僅是將AI嵌入現有產品是否足夠?Google有辦法重新定義接觸使用者的入口嗎?」《遠見》記者向領導Google的執行長皮蔡(Sundar Pichai)拋出這個問題。

眼見使用者獲取資訊行為的典範轉移,皮蔡要怎麼帶領Google打好AI這場仗?

終端優勢無可抹滅,要定義新入口也要增強舊通路

不管是雲端服務,還是瞄準應用,隨著基礎模型走向大宗商品化,各家廠商都強調要帶給客戶模型的選擇。雖然Google高喊Gemini 2.5 Pro表現何其優異,但直接比較模型性能的意義愈來愈小。

能夠讓更多使用者每天使用ChatGPT、Claude和Gemini,吸引更多開發者調用自家API,才是增加AI影響力的關鍵。因此,OpenAI和微軟結盟、Anthropic緊密與AWS合作,Google除了投資眾多新創以外,也在尋找各種機會讓Gemini上陣。

和競爭對手相比,Google能夠在搜尋、信件、文件、YouTube等各式各樣的產品中加進AI,在皮蔡眼裡,手握眾多面對消費者的巨型通路,仍是Google獨一無二的優勢。

「我們很幸運擁有15個產品,每個產品各有5億用戶。因此,如果你想想Gmail之類的產品,在撰寫電子郵件的那一刻,引入AI的力量是有意義的。」

皮蔡向《遠見》記者表示,Google擅長在既有情境中,帶給使用者更好體驗,Google不會放棄這點。

不過,他也不忘強調,在AI時代下,的確需要接觸使用者的新入口,「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要開發Gemini應用程式,以及搜尋的AI模式。」光是Google搜尋,皮蔡就樂觀地說,它是世界上接觸最多人的生成式AI產品。

手握通路,除了更能理解使用者需求,還可以藉此帶給使用者更好的體驗。不管是Gmail的個人化回覆,還是搜尋時參考使用者過往其他應用程式使用紀錄,參考個人脈絡(personal context),都是Google持續領先的信心。

從晶片到模型,垂直整合是競爭根基

在接觸消費者的水平面以外,Google今年狠砸750億美元資本資出,延續過往努力,從最底層的晶片開始,直通最上層的AI模型,做好垂直整合,是Google另一項打好AI大戰的本錢。

「我們一次又一次地以最具成本效益的價格提供最佳模型。這展現了我們模型研究的實力,以及我們全端的方法。」

雖然皮蔡沒有明說,但他口中的全端方法(full-stack approach),指的就是Google在採用NVIDIA的GPU以外,也自研晶片開發TPU,包含訓練Gemini、平日Gemini推論,都在活用TPU特別調校後的優勢。

Google至今已經推出第七代TPU,除了自家使用以外,也讓客戶可以在GPU和TPU之間自由選擇。

在雲端服務提供者(CSP)自研晶片的風潮之下,新創很難跟上資本資出,即便和大廠合作借用算力,可以訓練出性能更優異的模型,但若要回頭盯推論、顧成本,很難和Google等級的支出競爭。

從水平廣鋪模型到垂直整合開發,這讓Google有本錢成為黃仁勳口中源源不絕生產符元(token)的巨型AI工廠。

「去年同一時間,我們的產品和API每個月處理9.7兆個符元,今年,我們每月處理480兆個符元,自從上次I/O以來增加50倍。」在皮蔡的領導之下,Google正在往符元經濟的領先者地位邁進。

▲ Google每項產品加上AI以後,和使用者互動時都會產生符元,和去年同期相比,Google每月產生token數量成長50倍。(Source:Google台灣官方部落格)

回頭變革AI搜尋,Google要革自己的命

回頭看Google I/O今年的發表,Google回頭改革AI搜尋,可以說是所有更新中最值得關注的重點。

在Google 2024年的營收結構中,Google搜尋和其他業務的年營收為1981億美元,占比高達57%,要Google積極動作改善搜尋業務,可說是在革自己的命。

在I/O前接受All-in Podcast採訪時,皮蔡就被問到,引入AI至搜尋流程後,每次搜尋都要額外加上推論成本;另外,就搜尋業務的營收重點廣告而言,加入AI以後可能讓使用者不用再點擊連結,進而影響營收。

不過,皮蔡依然引述自家基礎建設的優勢反駁,強調同樣都是AI搜尋,Google可以做得比他人便宜,而且,AI推論成本在過去一年半內下降飛快,比起成本考量,他反而認為AI搜尋的瓶頸在於回覆速度不夠快、發生延遲。

就AI搜尋對廣告營收的影響來說,皮蔡則表示,AI搜尋所呈現的廣告,和一般搜尋看到的廣告性質相同,同樣都是提供使用者值得參考、具有相關性的資訊,只是帶有商業性質。就實測廣告效果來說,AI概覽已經達到Google廣告效果的基準線。

人們擔心Google出現《創新的兩難》書中所描述的場景,但皮蔡用行動粉碎傳言,Google不願落後於時代,要把AI深度結合至最重要的搜尋裡。

把研究轉化為成果,所有業務都能受惠

在底層的技術創新,能夠挹注到所有業務之中,例如採用transformer架構的模型改進搜尋、對話;花費大筆資源投資於尖端研究,最後也都把看似不著邊際的研究成果,化為產品能運用到的能力,例如讓模型理解世界,就用在自駕車、機器人和Gemini Live上。

面對AI改變使用者獲取資訊習慣的現況,又被ChatGPT和OpenAI搶走一定先機,但Google手握大量產品包圍使用者,又以垂直整合拉開成本與效能優勢,再加上蓄積多年的研究和技術量能,皮蔡正在努力帶著Google打好AI這場仗。

更何況,「現在還只是AI的早期階段而已,」皮蔡說道。

他能否突破創新兩難的困境,和Google帶著通路優勢、度過反壟斷難關,持續在AI時代領跑?就看皮蔡能否如他所說,不但將AI嵌入既有產品裡,也要創造新的接觸點,即便季節遞嬗、時序更替,新一代的使用者們,仍然持續把Google,視為獲取資訊最重要的入口,沒有之一。

(本文由 遠見雜誌 授權轉載)

想請我們喝幾杯咖啡?

icon-tag

每杯咖啡 65 元

icon-coffee x 1
icon-coffee x 3
icon-coffee x 5
icon-coffee x

您的咖啡贊助將是讓我們持續走下去的動力

總金額共新臺幣 0
《關於請喝咖啡的 Q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