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研究證實,手指長時間泡水會皺,紋路每次都相同。賓漢姆頓大學(Binghamton University)成果發表於《生物醫學材料力學行為期刊》(Journal of the Mechanical Behavior of Biomedical Materials),挑戰人們的傳統認知。
▲ 受試者無名指泡水第一次(A)和24小時後第二次(B)的編號代表性皺紋比較。黑線表示清楚配對的皺紋,紅線為兩時間點之間的不同皺紋。(Source:Guy German,下同)
以前人認為手指泡水起皺是因皮膚吸水膨脹,但並非如此。約20年前研究發現,皺紋現象是因血管收縮引起。賓漢姆頓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副教授蓋伊·傑曼(Guy German)和團隊於生物軟物質力學實驗室發現,長時間泡水使水分經汗腺進入皮膚,稀釋組織鹽分,再由神經傳遞給大腦。
於是大腦指示血管收縮,拉動表層皮膚形成皺褶,就像葡萄脫水後變成葡萄乾。這機制其實是進化適應,能增強水下抓握力,以創造紋理使指尖更有摩擦力。
傑曼教授曾至非營利新聞媒體《對話》(The Conversation)的「好奇孩子」專欄分享皮膚泡水起皺的原理。但某學生提問讓他啞口無言:「皺紋紋路每次都相同嗎?」
「我坐在那裡,面對這個問題,想:『我真的不知道』。」傑曼說。這促使他和研究生瑞秋·萊廷(Rachel Laytin)開展新研究以尋找答案。
團隊實驗步驟如下:
- 參與者右手浸入40°C水30分鐘。
- 拍攝起皺指尖。
- 至少24小時後相同條件再測試。
- 比較兩次測試的起皺模式。
疊加圖像和數學分析後,團隊發現手指每次泡水後皺紋幾乎完美重合。傑曼解釋:「血管位置變化不大,雖會稍微移動,但相對其他血管,手指位置大致固定。這代表皺紋會以相同路徑形成,我們證實了這點。」
▲ 兩次手指泡水皺紋重疊後影像,不透明度A為0%,B為50%,C為100%。
意外發現與應用前景
團隊還偶然發現,手指有正中神經損傷的人不會出現這種皺紋。「我們曾聽說正中神經損傷的人手指不會起皺,」傑曼說。「我的學生有人正中神經損傷,所以我們請他參加測試,果然沒有皺紋!」
這項研究不僅滿足兒童好奇心,還可能用在法醫學領域,如犯罪現場指紋採集和辨識長期泡水的遺體。傑曼父親是英國退休警官,執法生涯也遇過類似挑戰。
「生物辨識和指紋已根植我的大腦。我總是在思考這類事情,因為太引吸我了。」傑曼教授希望進一步探索手指皺紋能否不變更長時間(如一年、十年或 50 年)。如果血管排列像指紋終生不變,那手指皺紋有朝一日可能也進入生物辨識或法醫鑑定的工具行列。
「我感覺像走進糖果店的小孩!」傑曼興奮說:「因有太多我不了解的科學。我們要感謝《對話》和讀者提出的絕妙問題,因創造了很酷的新科學。」
儘管研究樣本量還較小,只有三位參與者,但為理解人體常見現象提供新視角,也為未來更大規模研究奠定基礎。
- Your Fingers Wrinkle in the Same Pattern Every Time
- Wet fingers always wrinkle in the same way
- Your fingers wrinkle in the same pattern every time you’re in the water for too long
- Fingers wrinkle in the bath the exact same way each time, study suggests
(首圖來源:Freepi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