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政院提出「AI 新十大建設」,預計投入 1,900 億元,開發矽光子、量子計算、主權 AI 和智慧機器人在內多項科技,這項計畫由國發會與國科會共同研擬,希望透過國發基金挹注千億新台幣資金,讓台灣百工百業邁向 AI 化。
詳細計畫內容,可以參考我們的專題報導,這裡我們要特別指出的是,當 AI 改變了全世界的思維模式時,我們還能用半個世紀前的建設思維備戰未來嗎?如果台灣以為可以用政府帶頭出錢的方式,打造出下一個台積電,那結果可能不會太理想。
現在是需要撒錢的時候嗎?
1987 年,台積電創辦時政府投資了新台幣 55 億元,占比高達 48.3%,因為晶圓代工在當時被認為是低附加價值產業,張忠謀則希望透過「專業晶圓代工」(Dedicated Foundry)商業模式,打開新的生機。但這個模式並未經過市場驗證,多數企業投資意願低落,甚至連政府投資也不太甘願,等到台積電上市後就急著想賣股。早期被政府半強迫加入的投資者,像是台塑集團王永慶,也在股價 17.6 元時全數賣光。
這代表當時台灣半導體產業,不僅還很稚嫩,而且投資人也缺乏信心,政府的初期投資,替台積電打下堅實的基礎。反過來看,如今的 AI 產業,已經是截然不同的光景。
「AI 新十大建設」中的重點科技:矽光子、量子運算和智慧機器人,都是當前全球科技巨頭競爭的重點項目,別說輝達和特斯拉砸下百億美元投資的人形機器人,中國政府甚至計劃一兆人民幣,補助各地方的機器人研發計畫;量子運算也是 Google、IBM 等巨頭企業每年砸下數億美元持續研發的技術,矽光子技術更是台積電自己全力投資的技術,早就被鎖定為半導體產業關鍵技術。

▲ NVIDIA 與鴻海和台積電已經重金投資打造台灣 AI 基礎建設。(Source:NVIDIA)
如果市場上主要玩家,都知道這些技術的重要性和商業潛力,甚至已經捧著百億美元規模在廝殺,台灣政府投入百億新台幣的意義是什麼?當年投資沒人看好的台積電,本質上是一種風險創投,投資新興且乏人問津的長產業。但現在如果政府是要投資開發機器人、矽光子和量子運算,其實也不需要國發基金,只要勞保基金多買相關公司的股票就行了。
講白了,當前全世界都在追逐 AI 熱潮,上千億的熱錢都在往這裡湧入,如果把錢砸進這股洪流裡,能夠得到什麼?
AI 產業真正需要政府的地方
雖然我們理解政府需要光鮮亮麗的政績,但真正需要政府的地方,恰恰是那些最無趣,也沒有漂亮的產值數字可以說嘴的地方,包括法規政策、人才培育和基礎建設。
同樣是 AI 產業的關鍵,美國政府「星際之門」計畫,目前正在建設 10 個資料中心,但出資者是微軟、軟銀、甲骨文和 OpenAI 等企業,美國政府提供土地與政策協助。2025 年初,美國也發布行政命令,授權國防部和能源部,釋出國有土地,做為「清淨能源」用地,以支援 AI 產業所需的龐大電力。
另外從 2021 年起,美國政府更陸續推出從學生到總統等級的 AI 培訓計畫,包括《CHIPS》法案中 130 億美元的 AI 相關學業補助計畫、成立 7 所國家 AI 研究院、500 名 AI 研究員培育計畫、數位群體公費見習計畫,讓 AI 人才派駐到聯邦機構、11 位總統創新研究員,來自科技大廠的 AI 專家進駐一級部會,協助發展 AI。
同時也推動公務人員 AI 訓練,所有聯邦機構都要任命 AI 長官,負責開展相關業務,並成立 AI 治理委員會,在鏡頭焦點之外,默默的把 AI 灌注到整個社會內。
而這一切,又立足在 2019 年首次公布的《保持美國 AI 領先地位》行政命令,隨後美國聯邦和各州政府幾乎每一年都會頒佈或是修正 AI 發展法規和框架,包含《AI 訓練法》、《AI 權利法案藍圖》《AI 風險管理框架 1.0》等,十多項法案,指導人工智慧發展和人才培訓時的原則與底線。
相比之下,台灣《人工智慧法》還在草案階段,主要參考美國、歐盟的法規設計,現階段草案共 18 條,羅列了政府應該做的各種事情,屬於指導原則類型的法案,理論上在這個法案頒佈前,政府並沒有推動人工智慧發展的法源依據,而只能從經濟發展的角度出發,或許這也是為何「AI 新十大建設」,只能考慮投資跟賺錢,而缺乏更加根本的體制調整和人員培訓。在這樣的框架下,即使推出所謂新十大建設,但所有這些 AI 相關建設的權責,又被分散到國發會、國科會、交通部、經濟部等多頭馬車共管,最後結果可能不會太美好,值得我們審慎思考。
(首圖來源:Microsof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