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將在 2030 年前成為全球最大半導體代工中心,並有約 30% 全球安裝產能,超越領頭羊台灣。市場研究和技術諮詢公司 Yole Group 預測,中國半導體產能將顯著增長,因美國對中國半導體行業的貿易限制之下。
目前,台灣半導體產能占全球的23%,中國則緊隨其後、占21%。中國政府投資半導體製造的巨額投資,尤其是自給自足的目標,預計到2024年,中國的半導體生產將達到每月885萬片晶圓,並在2025年增至1,010萬片。這一增長得益於18座新晶圓廠的建設,例如位於上海的華虹半導體,該公司在無錫新開設的12英吋晶圓廠已於今年第一季開始生產。
儘管美國是全球晶圓的最大消費國,占據約57%的需求,但其生產能力僅約10%,這使得美國必須依賴台灣、韓國和中國等主要生產國的供應。相對而言,日本和歐洲的生產能力主要滿足內部需求,而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等地的生產商則占全球代工產能的約6%。
但報告未考慮美國建設中晶圓廠,台積電等多家公司已在美國展開建設,亞利桑那州生產30%先進晶片。英特爾、三星、美光、格羅方德和德州儀器等公司也在進行計畫,提升美國晶圓產能。
然而,報告並未明確中國晶圓廠的技術能力與西方同行的比較。美國對最先進的晶片製造技術施加出口管制,這使得中國企業難以獲得生產最新晶片所需的設備。為了填補空白,中國政府投入數十億美元,幫助半導體業發展,包括光刻工具和電子設計自動化(EDA)軟體。儘管中國產能可能占優勢,但未來哪個國家能夠生產最尖端的晶片仍是懸而未決的問題。
(首圖來源:shutterst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