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華爾街日報》7 日分析文指出,中共總書記習近平有一套醞釀多年的抗美大戰略,正與美國打一場持久冷戰,藉相持使美國壓力趨於可控,為中國追上美國贏取時間。習近平這套冷戰思路,來自美蘇冷戰的蘇聯失敗教訓。
這篇以「習近平已為與美國打冷戰準備了數十年」為題的文章形容,美中對抗時,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發動經濟攻勢,至於習近平則想打冷戰。與川普經濟攻勢不同的是,習近平堅持的是更持久的「冷戰式」較量,核心目標是達成「戰略相持」。
北京政策顧問透露,習近平深知美國經濟和軍事占優勢,因此他力求避免直接對上美國,而是在「持久的全方位競爭」維護中國利益,目標是實現毛澤東所說「戰略相持」,也就是「持久的平衡狀態」,使美國壓力可控,為中國追上美國贏取時間。
習近平從蘇聯解體總結的教訓有幾個關鍵。一是經濟,蘇聯將經濟都押注重工業,重點是能源和武器。中國試圖生產「各方面產品」,以增強經濟抵禦美國貿易和技術限制的能力,同時繼續利用全球市場對中國商品的需求。
二是地緣政治,目標是避免像蘇聯被孤立。方法包括削弱美國聯盟,同時促進中國主張「多邊聯盟」,也就是與多個全球大國接觸合作,而不是選邊站隊。
三是繼續推動軍事建設,但避免與美國陷入代價高昂的軍備競賽。過去三年,中國國防預算年成長率穩定約7.2%,增幅超過中國經濟成長率,但國防預算總額仍低於中國國內生產毛額(GDP)1.5%。
四是加強中共對中國社會各方面控制,這是最關鍵點。
習近平常將蘇聯解體當成中國前車之鑑。2013年1月就任總書記不久,就在某次對高層講話時說「蘇聯為什麼解體?蘇共為什麼垮台?」「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意識形態鬥爭十分激烈」。自問自答背後意思是一黨絕不允許任何人挑戰其權威。
習近平擔任中共中央黨校校長時,就將蘇聯解體當成示範案例,指意識形態退化和政治失控是蘇聯解體的關鍵原因。但即使當時中國官方研究冷戰,都集中「中國(中共政權)如何才能避免類似滅亡」,習近平尚未將中國視為能與美國較量的競爭者。
轉折點是川普2018年第一個總統任期對中國發動貿易戰。川普「讓美國再次偉大」口號,向習近平表明美國維持霸主地位的決心。北京顧問表示,由於經常對川普施壓措手不及,習近平等領導層開始重新評估冷戰,重點轉向「如何與美國進行冷戰,並最終取勝」。
2020年,COVID-19疫情導致美中關係幾近中斷之際,習近平推出新冷戰戰略第一要素「雙循環」,旨在避免中國受外部尤其美國衝擊;繼任總統拜登(Joe Biden)延續川普對中強硬政策後,習近平與美國打持久戰的決心更急迫,中國更強硬表明要與美國平起平坐,且向俄羅斯靠攏。
曾在歐巴馬(Barack Obama)政府擔任高級國安官員,現任喬治城大學(Georgetown University)教授麥艾文(Evan Medeiros)便直指,中國經濟和外交政策,都在為與美國長期鬥爭做準備。
北京政策顧問表示,習近平忠告高層要「保持耐心」,因他堅信,全球力量平衡終將向「有利中國的方向」傾斜,中國善加利用這種環境,為將來競爭設定有利條件。如川普政府解散美國外援機構,讓中國有機會填補空白。
除了貿易談判,中國還希望恢復美國看來是浪費時間的定期對話。對習近平來說,這也是爭取時間的策略之一。美籍華裔政治學者裴敏欣認為,中國「完全打算採取強硬手段,把事情繼續拖下去」。
儘管如此,習近平冷戰策略能否成功,還遠未確定。他推動「大國競爭」政策,可能加劇中國經濟困境;中共指揮和控制也扼殺民營活動;至於實現「自主可控」和「國產替代」政策,更導致不斷加深的通縮循環。
但對習近平來說,為了實現「拖垮美國」的長期目標,一切都是可容忍的副作用。1970年代擔任美國國務卿季辛吉(Henry Kissinger)經濟顧問的霍馬茲(Robert Hormats)說,習近平目標是在這場長期競爭取得技術領先,並發揮更有影響力的作用。
(首圖來源:Flickr/Vice-Presidência da República CC BY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