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因應天然氣價格飆升與 AI 帶來的龐大電力需求,日本正加速重啟 311 核災後停擺的核反應爐,當年福島事故後倡導的「非核家園」,如今似乎也轉了方向。
根據日本經濟產業省資源能源廳統計,目前全國 60 座核反應爐中,已有 14 座恢復運轉,學者預估 5 年內將可以全數重啓,加上積極開發中的新型核能技術,像是高溫氣冷式反應爐、進階型輕水反應爐、小型模組化反應爐(SMR)、快中子反應爐等,預計到 2040 年前,核電將負責滿足日本 20% 的電力需求。
福島核災後,日本政府全面關停全國核電機組,並明確表態將「逐步減核」。此後多年,日本能源結構轉為高度依賴火力與水力發電,並大量進口液化天然氣,成為全球第二大天然氣進口國,目前化石燃料發電比已接近 70%。
隨著俄烏戰爭推升天然氣價格,再加上 AI 資料中心與半導體工廠用電激增,日本不得不重新審視能源戰略,重新擁抱核電。
2023 年底日本政府修訂相關法規,廢除核電機組「最長60年」運轉限制,自 2025 年起,反應爐啟用滿 30 年後,只需每 10 年接受一次安全評估,通過審查即可繼續運轉,不必退役。
然而,儘管政策方向已轉變,但實際推動仍面臨挑戰。IHI核能事業負責人長谷川康之坦言:「我認為我們確實有能力將新型核能技術導入日本,但最大的問題是──究竟要等到什麼時候?」他指出,日本在執行速度上仍遠落後於其他國家,SMR 的商轉可能要等到 2040 年以後。
此外,地方社會的反彈也不容忽視。福井縣高濱核電廠重啟前夕,大阪市數百名民眾集會抗議,批評政府未充分傾聽在地聲音;茨城縣東海地區居民則對重啟計畫表達強烈反對,擔憂災後風險未被妥善處理。北海道部分社區亦對設置高階核廢料最終處置場的計畫表達疑慮,憂心將對當地環境與經濟造成長期衝擊。
總體而言,在電力需求迅速上升與減碳壓力日益沉重的雙重壓力下,日本的核能政策正逐步走出 311的陰影。雖然核能仍存在諸多安全上的疑慮,但面對現實壓力,如今日本只能一邊前行,一邊尋找更安全、也更有效率的解決方案。
(首圖來源:IAEA, CC BY-SA 4.0, via Wikimedia Comm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