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媒報導,美國科技大廠輝達(Nvidia)與超微(AMD)近日與美國政府達成一項被形容為「史無前例」的協議,兩家公司將把其在中國銷售AI晶片的 15% 營收直接上繳美國政府,以換取出口許可證,重返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市場。
報導指出,此行動的背景源於美國政府對高性能AI晶片的出口管制。儘管輝達的H20與超微的MI308晶片原本刻意設計在性能門檻以下,以符合拜登政府2023年的規範並保留中國市場,但川普政府2025年4月進一步收緊禁令,使兩款晶片全面被禁,導致潛在數十億美元銷售化為烏有。根據外資的估算,輝達原可在2025年於中國銷售150萬片H20,價值約230億美元。局面直到輝達執行長黃仁勳親赴白宮會見川普後才出現轉機,美國商務部工業與安全局隨後開始發放許可證。
根據協議,輝達與超微必須按中國市場銷售金額的15%向美國政府繳納費用,且計算基礎為營收而非利潤。美國官員承認,這屬首次有企業為取得出口許可而直接分成收入。官方將政策轉向歸因於中美貿易談判進展,包括北京放鬆稀土出口管制及華府放寬對晶片設計軟體公司的限制。但外界普遍認為,此舉延續了川普政府「以交易換待遇」的作風。批評者指出,若晶片在4月仍被視為國安威脅,為何付費後即可出口?甚至有人諷刺「下一步是否讓洛克希德·馬丁以15%佣金賣F-35給中國」。
報導表示,對輝達而言,雖然15%代價高昂,但相比完全失去中國市場仍屬可接受,且有助維持全球AI領導地位,避免重蹈美國在5G領域失勢的覆轍。超微在AI硬體市場原本落後輝達,此次協議亦可能帶來戰略突破。對兩家公司來說,「付過路費」以換取龐大市場的回報,勝過拱手讓給競爭對手。
另外,華爾街普遍對恢復對華銷售持正面態度。但市場人士警告,這反映科技供應商在地緣政治緊張中面臨高昂的市場准入成本與不確定性。中國方面雖未阻止進口,卻啟動對輝達晶片的安全審查,包括針對可能存在的「後門」漏洞提問,輝達則全面否認。因此,這場15%營收金額事件成為中美關係的縮影,也就是兩國在競爭、依存與交易之間尋求平衡。雖然雙方在關稅與技術准入上有90天休戰,但長期協議仍未確立,企業只能在複雜的地緣政治中權衡成本,繼續前行。
(首圖來源:輝達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