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保時捷宣佈由於不具備足夠經濟效益,他們不再追求自製電池,以此因應市場需求變化,還有中國、美國市場的競爭環境。
由於美國市場電動車需求趨緩,中國市場競爭激烈,保時捷電動車成長表現不如預期,原本成立的子公司 Cellforce,將把重心從自製電池轉移到技術研發,公司規模也將進一步縮減。
「由於量能原因,以及缺乏規模經濟,保時捷將不再追求自製電池芯。」福斯集團兼保時捷執行長 Oliver Blume 指出,以目前市場成長腳步來看,自行生產電池實在太不划算。
時間回到 2021 年,當時鋰電池成本暴漲,保時捷首款電動車 Taycan 則大獲好評,因此他們決定與 Customcells 合資成立子公司 Cellforce,選定德國南部圖賓根(Tübingen)為總部,替保時捷研發並生產專屬的高性能鋰電池。
原定目標是在 2024 年開始生產,年產能約 1 GWh,後來這個目標縮減到 100 MWh,可以供應約一千輛電動車使用,不過後來的發展不如預期順利。
高價入市,低價脫手
「從今天的眼光來看,這個計畫並不實際。」保時捷董事會成員 Michael Steiner 博士表示,Cellforce 已經完成高效能電池芯研發,也設置了前生產線,但由於全球量能需求不足,要在預定的成本範圍內量產,已經不可能。
事實上保時捷電動車賣得並不差,2025 上半年保時捷歐洲市場裡,插電車的佔比已經高達 57%,在全球則有 36%,純電 Macan 就賣出 2.6 萬輛,Taycan 比去年同期下滑 6%,但也有 8,302 輛。問題是整體利潤遭到關稅和地緣政治因素影響,和去年同期相比,營業利潤下滑了 67%,這使得保時捷必須提出戰略調整,才能適應全球市場變化。
根據保時捷統計,由於對美國市場客戶提出價格保障政策,保時捷在 2025 上半年就因為關稅而增加了 4 億歐元的帳面成本。與此同時,中國市場對保時捷的需求大幅下滑,比去年同期縮減 26%,給保時捷帶來龐大金流壓力,調整電池自製策略,成為他們維持獲利能力的重要一步。
雖然 Cellforce 取消自製電池計畫,不過保時捷還有另一個電池製造業務 V4Smart,專門生產超高性能圓柱鋰電池,它目前已經開出兩條生產線,這些特規電池專門供應給 911 GTS,未來將會擴展到其他高性能混合動力車款上使用。
成本仍然是關鍵因素,現階段純電 Macan 使用寧德時代供應電池,而 Taycan 則使用 LG Energy Solution 電池,都是全球規模最大的電池製造商,再加上去年以來鋰價不斷下跌,鋰電池成本也隨之修正,保時捷要自製就更不划算了。可以想像,未來保時捷和 Cellforce 會變成類似開發設計的角色,而量產部分就交給製造商代工,應該才是更符合成本效益的道路。
- ‘Not Economically Viable’: Porsche Cancels Plans For In-House Battery Production
- Porsche focuses battery activities on cell and system development
(首圖來源:Porsc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