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發現第一顆系外行星至今僅 30 多年,NASA 近期宣布官方確認的太陽系外行星數量已達 6,000 顆,另有 8,000 多顆候選行星等待確認,代表人類探索太陽系外世界一大里程碑。
系外行星探索時代始於 1992 年,當時天文學家探測到圍繞脈衝星 PSR B1257+12 運行的行星(後續確認為包含 3 顆行星的行星系);1995 年,天文學家發現第 1 顆圍繞類太陽主序星運行的系外行星「飛馬座 51b」。
隨著 NASA 克卜勒太空望遠鏡、凌日系外行星巡天衛星(TESS)任務投入觀測,天文學家發現的系外行星逐年增加,2015 年,NASA 宣布克卜勒太空望遠鏡發現第 1,000 顆系外行星;2018 年 10 月 30 日退役,同年凌日系外行星巡天衛星接手發射升空,到 2022 年 3 月,人類已確認的系外行星總數達到 5,000 顆。
最近,NASA 再宣布已確認的系外行星數量來到 6,000 顆!這些系外行星有些表面溫度壓力極高,天空下著鐵雨,有些完全被海洋覆蓋,還有些被有毒氣體包裹。
最常見系外行星類型屬於質量「介於地球~海王星之間」的亞海王星/超級地球;類地行星因體積小、亮度低,被發現的比例偏少。
與銀河系可能存在數千億顆行星相比,6,000 是個很小的數字,但這些行星仍能提供形成條件資訊,幫助天文學家檢驗改進行星形成理論模型,理解不同類型行星演化機制。
奇怪的是,大多數系外行星都與太陽系行星不一樣。
- We’ve officially found 6,000 exoplanets, NASA says: ‘We’re entering the next great chapter of exploration’
- NASA’s Tally of Planets Outside Our Solar System Reaches 6,000
- NASA Confirms: 6,000 Planets Beyond Our Solar System Discovered
(首圖來源:NAS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