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仁勳:AI 關鍵是要跳上車,不是試圖預測它會開到哪裡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5 年 09 月 29 日 16:00 | 分類 AI 人工智慧 , GPU , IC 設計 line share Linkedin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Loading...
黃仁勳:AI 關鍵是要跳上車,不是試圖預測它會開到哪裡

在全球人工智慧(AI)浪潮迅速席捲之際,GPU 大廠輝達 (NVIDIA) 執行長黃仁勳近期於一場深度對談中,全面闡述 AI 的未來發展藍圖,並直言 AI 已從語言模型應用邁向一場正在進行的工業革命。他預測,AI 推理需求將出現「十億倍」的爆炸式成長,進而重塑全球科技生態與經濟格局。

黃仁勳指出,AI 計算正由過去的單一成長模式,擴展為三大定律,包括預訓練、後訓練與推理。其中,推理已從「一次回答」轉向「思考過程」,也就是在給出答案前,AI 會進行研究、檢查事實並持續學習。這種模式使每個應用程式的計算量急遽上升,再加上用戶數量指數級成長,推動整體算力需求呈現複合倍增效應。他強調,這是一列不會停下的火車,關鍵是要跳上車,而不是試圖預測它會開到哪裡。

談及產業合作,黃仁勳直言,OpenAI 極有可能成為下一個數兆美元級別的超大規模公司。輝達 除持續支援微軟 Azure、甲骨文 OCI 與 CoreWeave 等合作外,最新的亮點是直接協助 OpenAI 建立自家 AI 基礎設施。這座龐大的自建資料中心不僅可支撐內部需求,若有閒置容量,甚至可對外提供服務,形同 AWS 或 Azure 般的雲端平台。黃仁勳形容,這將成為輝達在 AI 時代最具遠見的投資之一。

至於,在 AI 市場規模方面,他給出比華爾街更為大膽的預測。以全球 GDP 中約 50 兆美元來自以人類智慧活動為基礎,若其中一部分被 AI 增強,即使僅有 10 兆美元需要 AI 工廠支撐,每年資本支出也可能達到 5 兆美元,遠高於目前僅約 4,000 億美元的市場規模預期。他甚至大膽預言,輝達很可能成為第一家市值達到 10 兆美元的公司。

在技術層面,黃仁勳強調摩爾定律已死,未來屬於加速計算與 AI 計算。他提出 輝達 的關鍵護城河是 「極限協同設計」。不僅依靠晶體管效能,而是在演算法、模型、系統與晶片層面進行全方位優化。以最新一代 Blackwell 為例,相較於 Hopper,其效能提升達 30 倍,遠超摩爾定律的預期。他同時指出,即便競爭對手如 Google TPU、Amazon Tranium 將晶片價格壓至零,客戶仍難以捨棄 輝達,因為在供電受限的資料中心環境中,輝達 能提供兩倍的 Watt Token (WATT) 效能,直接關乎營收產出與機會成本。

展望未來,他認為 AI 將是最偉大的平等器,因為人類只需透過語言即可操作電腦,人人都將擁有如 R2-D2 般的 AI 夥伴,甚至建立健康數位分身,協助預測疾病與延緩衰老。AI 將帶來新工作與新價值,而非大規模取代人類。黃仁勳總結道,智慧不是零和遊戲。AI 的核心意義在於擴展人類潛能,社會的挑戰在於如何把握這股指數級浪潮。

(首圖來源:視訊截圖)

想請我們喝幾杯咖啡?

icon-tag

每杯咖啡 65 元

icon-coffee x 1
icon-coffee x 3
icon-coffee x 5
icon-coffee x

您的咖啡贊助將是讓我們持續走下去的動力

總金額共新臺幣 0
《關於請喝咖啡的 Q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