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在雨量愈來愈極端,乾旱、洪水並存,春雨、午後雷陣雨也都變得愈來愈不規律。科學家警告,隨著溫度愈來愈高,陸地水蒸發愈來愈多,流失得比供給的快,全球許多地區將遭遇「零日乾旱」,有一天會出現水龍頭打開卻沒水的最嚴重情況,且十年內就有可能發生。
氣候變遷正在破壞全球水循環的平衡,造成水資源短缺。然而,極端水資源短缺何時何地會來襲,目前尚不清楚。研究人員關心的是最極端的「零日乾旱」,這個詞在 2018 年南非開普敦水危機期間,首次進入公眾討論。
那次事件起於 2015 年開始,由於降雨量創歷史新低,用水需求不斷增加,直到 2018 年初,該市最大水庫水位已降至極低水準,週邊地區的河川流量達到 1904 年以來的最低點。
由於開普敦 96% 的水源來自水庫和河流,只有 4% 來自地下水,當地表徑流崩潰時,開普敦的水資源就會瞬間短缺。當地政府宣布,除非用水量大幅下降且降雨恢復,否則開普敦將迎來斷水日,屆時該市將不得不關閉大部分水龍頭,居民將在分配點排隊等候緊急供水。
複合災難導致
韓國釜山國立大學氣候科學家發表在《自然通訊》期刊的研究,使用大量氣候模型,評估「零日乾旱」發生的時間和可能性。研究定義的「零日乾旱」與傳統氣象或農業乾旱不同,傳統乾旱定義是缺乏降雨與土壤濕度的變化,而零日乾旱歸類為「複合極端事件」,包括長期缺雨、河川水位低、水庫水位下降,以及供水給居民、農場和工業的用水需求大增。
三分之一乾旱地區十年內缺水
研究人員表示,乾旱程度基本上就是「打開水龍頭,卻沒有水流出來」。研究評估,全球超過三分之一的乾旱地區,最早可能在 2020 年代或 2030 年代經歷持續時間更長的零日乾旱事件,研究點出地中海、南部非洲、亞洲和澳洲在內的部分地區,且兩次乾旱之間的時間間隔更短,限制這些地區恢復的能力。
在接受評估的大型水庫中,約有 14% 在第一次發生危機時可能會乾涸,因為流入的水量和儲存的水量無法滿足長期乾旱期間的用水需求。
如果人類繼續燃燒導致全球暖化的化石燃料,到本世紀末,近四分之三的乾旱易發地區,包括擁有大型水庫的地區,都將處於零日乾旱的最壞處境,影響全球多達 7.5 億人。
模型揭示幾個風險特別嚴重的熱點地區,其中特別提到德州和亞利桑那州等缺水地區,可能幾十年後就會陷入極度乾旱,而耗水半導體製造和資料中心進駐這些地方,「零日乾旱」會更早到來。缺水不只對農業和生態系統造成毀滅性的影響,對於一些受災特別嚴重的地區,會讓人懷疑「人們是否還能在那裡長期生活」。
- Where ‘day-zero droughts’ could happen as soon as this decade
- How soon could ‘Day Zero droughts’ become a reality?
(首圖來源: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