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當前的市場中,許多宣傳「AI×副業」的書籍和廣告吸引了不少人的注意,尤其是在日本電車的吊牌廣告上,經常可以看到這類資訊。
這些書籍通常不會直接承諾讀者能夠成為大富翁,但卻會以「每月賺取10萬日圓」或「兩個月內達到30萬日圓」的口號,讓人感到這樣的收入是可行的。
日媒《ITmedia NEWS》報導指出,對於那些日常使用AI進行工作的專業人士來說,這樣的副業並不如想像中簡單。例如全職作家雖然充分利用生成AI來提高工作效率,但每月額外賺取10萬日圓的目標仍然遙不可及。雖然AI的使用確實減輕了工作負擔,提升了效率,但每月的AI訂閱費用卻讓這些收益難以實現。
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圖像和影片生成AI上。許多在平台上公募的工作報酬極低,而這些生成AI通常採用按次計費的模式,為了獲得理想的輸出,使用者需要多次嘗試生成,甚至進行手動修正,這樣不僅耗時,還增加了成本,穩定的收益似乎變得更加困難。
更有可能的是,那些出售「提示技巧」等內容的作者,反而比那些實際使用AI進行工作的專業人士賺得更多。這讓人聯想到19世紀的淘金熱,當時賺錢的往往不是挖金礦的人,而是賣鋤頭和工作服的人。在AI商業領域,這種情況似乎也在重演。
近年來,AI技術在各個領域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從軟體開發到圖像和影片生成,AI的幫助無疑是提升了工作效率和創造力。然而,這些AI工具的使用成本和複雜性往往被忽視,尤其是在創作領域,需要多次嘗試和手動修正,這會增加使用者的成本和時間。
AI副業的主要方式包括:
- AI軟體開發:利用AI工具創建軟體,節省程式設計時間。
- AI數據分析:提供企業數據洞察,幫助做出明智的商業決策。
- AI聊天機器人和虛擬助手:為企業客戶提供自動化的客戶支援服務。
此外,這種商業模式與19世紀的淘金熱類似,那時候賣工具的人往往比挖金的人賺得更多。現在,教導和售賣AI相關知識的作者,也同樣有可能比實際使用AI的人更有利可圖。因此,對於想要在AI領域創業的人來說,了解這些趨勢和找出適合自己的角色是非常重要的。
(首圖來源:AI 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