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時報》報導,科學家以基因編輯,培育出能完全抵抗傳統豬瘟的豬隻,為防範這種威脅全球數以億計豬隻的疾病提供潛在利器,並為找出解方對付更難纏的非洲豬瘟鋪路。
蘇格蘭愛丁堡大學(University of Edinburgh)羅斯林研究所(Roslin Institute)團隊指出,這項DNA編輯技術能阻止病毒複製、讓豬隻完全免於感染,對牠們的健康與發育也沒有可觀察到的負面影響。
全球養豬業迄今仍為傳統豬瘟所苦,因造成巨大經濟損失,歐洲與美國以外地區尤其嚴重。這項研究為精準修改DNA序列來控制家畜疾病的領域有很大貢獻。
羅斯林研究所科學家、研究共同執筆人里利寇(Simon Lillico)說:「我們研究突顯基因編輯對改善動物健康和支持永續農業方面的潛力。」論文刊登於《生物技術趨勢》(Trends in Biotechnology)期刊。
研究員以CRISPR-Cas9「基因剪刀」技術,編輯豬隻受精卵基因,接著植入代孕母豬體內,最終誕生出基因改造小豬。
這破壞病毒複製過程所需的蛋白質,防止豬隻感染傳統豬瘟。研究員指出,相同基因編輯原理或許也能用在牛羊等家畜,防範類似的病原體。儘管疫苗能降低感染率,但傳統豬瘟病毒仍有高度耐存活性,且易在野豬與家豬間擴散。
舉例2018年,日本時隔26年再爆豬瘟疫情,即使大規模接種疫苗,仍被迫撲殺超過13萬頭豬。1990年代末期,荷蘭豬瘟導致約1,100萬頭豬遭撲殺,損失約23億美元(約新台幣708億元)。
聯合國糧農組織(FAO)動物健康專家狄加度(Amy Delgado)說:「日本與印尼2025年爆出傳統豬瘟,再次突顯這種疾病跨境擴散的威脅,對養豬業造成毀滅性影響。」
羅斯林研究所的科學家從事動物基因編輯已數十載,最知名的是1996年根據成羊細胞,做出全球第一隻複製羊桃莉(Dolly sheep)。
英國劍橋大學(Cambridge University)先天免疫學教授暨獸醫布萊恩(Clare Bryant)說,豬隻基因編輯相當巧妙,但真正挑戰在於如何實際應用。歐洲民眾對基因改造生物的抗拒,恐使推廣基改豬難度大增,亞洲地區接受度相對較高。
布萊恩也提到,部分國家因成本與後勤問題,疫苗接種率有限,政府多半以撲殺為防疫手段。她說:「有些國家根本沒有意願為動物接種疫苗,對基因編輯的接受度可能也不高。」
歐洲畜牧業與肉品貿易聯盟副主席布爾(Knud Buhl)表示,傳統豬瘟幾乎根除的歐洲,業界必須評估基因編輯的投資報酬率。但亞洲與拉丁美洲等仍受豬瘟困擾的地區,這項技術「極具應用價值」。未來若能將基因編輯用於防範殺傷力更強的非洲豬瘟,將「更具意義」。
(編譯:劉文瑜;首圖來源:shutterstoc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