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ellantis、鴻海、Uber 合作 Robotaxi 大聯盟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5 年 10 月 29 日 11:44 | 分類 交通運輸 , 汽車科技 , 自駕車 line share Linkedin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Loading...
Stellantis、鴻海、Uber 合作 Robotaxi 大聯盟

Stellantis 宣佈將與鴻海、Uber 共同合作,成立 Robotaxi 自駕計程車服務聯盟,進軍這塊充滿機會與風險的戰場。

旗下擁有 Jeep、Dodge、Chrysler、Peugeot 與飛雅特等品牌的 Stellantis,雖然在電動車與自動駕駛方面似乎稱不上領先者,但他們打算拉攏更多戰友,成立新的 Robotaxi 聯盟,挑戰特斯拉和 Waymo。

Stelltantis 將負責生產車輛,鴻海負責自駕車系統安裝,Uber 則負責車隊管理及營運,三方各展所長,對抗特斯拉的垂直整合,以及 Waymo 累積多年的自駕里程優勢。

現階段 Stellantis 已經有 K0 和 STLA Small 兩個平台,屬於自駕車適用(AV-Ready)等級,預計在 2028 年開始量產,初期目標是五千輛,首發在美國市場。自駕車最重要的軟體系統,將採用 NVIDIA Hyperion 10 架構,並搭載 Drive OS 車用作業系統,鴻海會負責軟硬體系統整合與自駕平台安裝的工作。

Uber 的角色相對微妙,身為共享交通、數位化叫車服務的創新者,多年來 Uber 都被認為是自駕計程車市場的強力競爭者,畢竟手握大量使用者數據,然而至今都還沒有提出大規模商轉的營運服務。對 Uber 來說,人類開車或電腦開車差別不大,他們只是負責媒合,未來使用者可能在 Uber 上叫到 Waymo、福斯、小馬或是 Stellantis 這次的合作車輛,只要能滿足 Uber 用戶需求就好。

軟體供應商 NVIDIA 的角色其實也不是很重要,畢竟通用汽車、賓士和許多車廠也都採用 NVIDIA 的自駕平台,要如何最大化平台優勢,就是各自的本事。因此,這個聯盟最關鍵的角色,其實落在 Stellantis 和鴻海,尤其是鴻海手握 MIH 這個電動車生產方案,理論上他們也可以自己造車,但卻選擇只做系統整合,將造車留給 Stellantis,主要考量應該不是技術問題,同時也包含了品牌形象、資金風險、市場策略與地緣關係因素。

話說回來,自駕計程車並不是廠商做了就能上路,還需要獲得當地監管機構許可,並且具備足夠的測試里程,如果 2028 年要開始量產投放,他們最慢也要在 2026 年做好原型車開始申請路測,更大的難關是,目前美國自駕規範較成熟的地區,都已經有 Waymo 插旗,特斯拉正在追趕,Stellantis 與鴻海的無人車聯隊作為後來者,能否獲得用戶信任將是未來觀察的重點。

(首圖來源:Stellantis

想請我們喝幾杯咖啡?

icon-tag

每杯咖啡 65 元

icon-coffee x 1
icon-coffee x 3
icon-coffee x 5
icon-coffee x

您的咖啡贊助將是讓我們持續走下去的動力

總金額共新臺幣 0
《關於請喝咖啡的 Q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