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生育率是全球最低,事實上,從 20 世紀開始,全球大部分地區的生育率開始下降。當所有國家都拚命補助家庭,希望年輕人多生孩子,但哈佛最新研究發現,生育意願早就與經濟狀況脫鉤,現在人不想生孩子,是女權意識抬頭,男人卻還以傳統角色生活。
哈佛大學經濟學教授、2023 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勞蒂亞·戈爾丁,一直熱衷探討生育率下降的問題,他在新工作論文〈生育的弊端〉,探討導致生育率下降的性別文化變革。18 和 19 世紀出生率成長,通常出現在經濟繁榮時期或經濟衰退末期,二戰後嬰兒潮就是明證。然而,20 世紀後期以來,這種關聯不再成立。
生育意願與性別角色變化有關
這段時期人均收入水準與生育率的負相關關係,收入愈高,生得愈少。生育率下降的現象,幾乎遍及各地。他認為,全球性的轉變可以追溯到一個共同的原因,就是女性自主權增強。20 世紀女性越來越有能力選擇退出傳統家庭角色,追求其他選擇,例如教育和事業。
女性擁有自主權,能接受教育,擁有職業和事業,因此凡是女性自主權增強的地方,生育率就會下降。然而,男性更習慣傳統角色,不想放棄過去擁有的一切。換句話說,男性也想建立家庭,但他們兼顧工作和育兒會遇到的障礙不如女性多,女性常希望能工作又能照顧孩子。
男性不願放棄傳統優勢
大致上,男性從維護傳統獲益更多,女性則從摒棄傳統獲益更多。女性自主權增強,男女的家庭貢獻比例不均,導致生育率節節下降。從各國趨勢觀察,當男性放棄傳統機率較低,有些職業女性會選擇不生育,有些女性延後生育,且延後時間很長。美國及許多歐洲和亞洲國家的生育歷史,都顯示這種不匹配對生育率的影響。
生育率最低的國家,女性承擔較多家務勞動,如日本和義大利,女性做家事時間比男性多三小時。生育率略高的瑞典,性別家務差異為 0.8 小時。
作者提到,提高生育率的責任,不在於女性回到傳統角色,而是男性要更像父親。男性如果願意育兒和家務負擔更重要角色,就能提高生育率。作者表示,至少富裕國家,出生率已下降 50 年,除非正視根本原因,否則無法討論哪些政策能解決生育率下降問題。
生育率將繼續破底
就算男性願意跳脫傳統角色可能也來不及了。《紐約郵報》報導引用俄克拉荷馬州立大學教授兼作家 Subhash Kak 的觀點,AI 最終會取代大量人類工作,勞工階級可能沒有適應時間,因人們不願生育注定失業的孩子,尤其考慮到養育孩子的巨額成本,全球出生率將出現災難性下降。
- A solution to declining birth rates? More supportive men, economist finds
- If AI Takes Too Many Jobs, Could the Birth Rate Plummet?
- The Downside of Fertility
(首圖來源:Unsp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