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女性壽命比男性長,德國研究揭演化因素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5 年 10 月 31 日 11:59 | 分類 生態保育 , 生物科技 , 自然科學 line share Linkedin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Loading...
為何女性壽命比男性長,德國研究揭演化因素

世界各地,雌性的平均壽命幾乎都比雄性長,而且這種情況在人類歷史的大部分時間裡都存在。科學家普遍認為造成這種差異的原因有很多,但德國研究團隊運用科學方法,證明這是演化的結果。

德國馬克斯普朗克進化人類學研究所的進化人口統計學家,為了探討哺乳動物和鳥類壽命性別差異,進行至今為止最全面的分析,研究世界各地動物園中的 1,176 個物種。研究結果顯示,在 72% 的哺乳動物中,雌性壽命比雄性長,預期壽命平均比雄性長 12%。然而,在 68% 的鳥類中,雄性壽命更長,平均比雌性長 5%

基因、交配策略和育兒角色

科學家認為有三大因素,第一是異配性別假說,該假說認為擁有匹配性染色體的性別壽命最長。在哺乳類動物中,雌性擁有兩條 X 染色體,雄性擁有一條 X 染色體和一條 Y 染色體,因此是異配性別。在鳥類中,情況則相反,雌性是異配性別。

異配性別在生存上處於劣勢。如果雄性哺乳動物唯一的 X 染色體發生突變,它就沒有遺傳備份。研究作者寫道,「這些突變最終會造成傷害,縮短壽命」,雌性則可能因為擁有額外的 X 染色體而受益。鳥類的性染色體,雄性為 ZZ,雌性為 ZW,可能使雄鳥具有遺傳優勢,因為它們擁有兩條相同的性染色體。

第二因素是交配行為。一夫一妻制物種的性別壽命差異最小,而實行多配偶制的物種,以及雄性體型明顯大於雌性的物種,雌性的壽命通常更長。研究支持一種假設,認為,雄性為了交配而進化出的突出的身體特徵,無論是艷麗的羽毛、武器還是龐大的體型,雖然有助於它們繁殖,但也會縮短它們的壽命。

例如,雄鹿實行一夫多妻制,體型比雌鹿大,並且在繁殖期會長出鹿角來擊退其他雄性並吸引雌性。然而,它們的壽命卻比雌鹿短,代表雄性面臨一種進化壓力,即盡可能將基因傳遞給下一代,但這需要付出代價。

第三是承擔較多撫育後代責任的性別,往往壽命較長,這可能是一種進化優勢,確保雌性能夠活到幼崽獨立或性成熟。

差異將長期存在

長期以來,人們普遍認為環境壓力,例如掠食者、疾病和惡劣天氣,是造成雄性和雌性壽命差異的主要原因。為了驗證這一觀點,科學家將目光轉向動物園族群,因為在動物園裡,這些風險微乎其微。然而,雖然圈養環境下的壽命差異縮小,但很少完全消失。這種情況也反映在人類身上,醫學進步縮小男女壽命的差距,但並未完全消除。

這項研究顯示,受交配和親代行為影響的演化過程,以及環境風險和性染色體,似乎是性別壽命差異的主要原因。因此,研究人員指出,男性和女性之間的壽命差距,可能會持續存在。研究已發表在《科學進展》期刊。

(首圖來源:Pixabay)

延伸閱讀:

想請我們喝幾杯咖啡?

icon-tag

每杯咖啡 65 元

icon-coffee x 1
icon-coffee x 3
icon-coffee x 5
icon-coffee x

您的咖啡贊助將是讓我們持續走下去的動力

總金額共新臺幣 0
《關於請喝咖啡的 Q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