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半導體夢醒時分!安世半導體風暴引爆供應鏈重組,台灣成熟製程受惠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5 年 11 月 01 日 9:00 | 分類 半導體 , 國際貿易 , 晶片 line share Linkedin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Loading...
歐洲半導體夢醒時分!安世半導體風暴引爆供應鏈重組,台灣成熟製程受惠

歐洲原本寄望靠歐洲設計加高階製造,結合中國的封裝和測試,能維持歐洲維持原有的製造基礎。但當中國力拚車用晶片自製,加上美國在科技上對中國極限施壓。歐洲公司的選邊時刻已經到來。

一家不走先進製程,以製造二極體、保護元件為主的安世半導體(NEXPERIA),卻引發了荷蘭和中國政府之間的衝突,更進一歩引發歐洲汽車業的斷鏈危機。

根據《財訊》雙週刊報導,安世半導體是一家專做電子系統中最基礎的邏輯和電源管理晶片,主要元件包括二極體、電晶體、電源管理晶片(MOSFET)和靜電保護元件等,這家公司也是一家IDM廠,從設計到製造一手包辦。

地緣政治角力延燒  荷蘭政府出手管制

這次安世半導體掀起荷蘭和中國之間的紛爭,是因為9月30日,荷蘭經濟事務部長以安世半導體治理缺陷為由,引用了《商品控制法》;這項法規規定,如果公司的決定,會影響其做為歐洲經濟關鍵價值鏈的角色,經濟部長有權阻止這些決定,讓生產繼續進行,確保歐洲供應鏈安全。

10月7日,荷蘭商會緊急聽證會做出結論,有正當理由懷疑安世國際在前首席執行長張學政的領導下是否穩健管理,因此暫停張學政的職務;而由聞泰持有的股份在董事會的投票權,也交由商會任命的獨立管理人管理,並任命財務長Stefan Tilger擔任臨時執行長。

就在荷蘭政府採取行動前一天,9月29日,美國工業與安全局宣布,將實體清單上的出口限制,擴大到名列實體清單上的公司持有50%的公司,也將受到出口管制,意思是安世半導體也將被列入實體清單。聞泰持有安世半導體100%股權。安世半導體的上層控股公司聞泰科技(Wingtech Technology),早在2024年12月已被列入實體清單。10月4日,中國商務部發布出口管制通知,禁止安世中國及其經銷商出口在中國製造的特定成品組件和子組件,安世中國也透過微信宣布,中國區將獨立營運。

10月19日,荷蘭經濟事務大臣卡雷曼思(Vincent Karremans)在接受採訪時表示,此舉是要阻止該公司前中國首席執行長將業務和智慧財產權轉移出歐洲。

安世源自於飛利浦  聞泰投資成2024中國最大併購

《財訊》雙週刊也發現,回顧安世半導體的歷史,其實與荷蘭飛利浦關係深遠。早在1940年代,飛利浦在旗下NatLab開始製造半導體,飛利浦便長期占有歐洲最重要半導體製造商的角色,逐歩建立起從邏輯、電源控制到離散元件的完整製造能力。

2006年,飛利浦將半導體部門分拆,成立恩智浦(NXP)公司。2017年,恩智浦把旗下的標準品部門再分拆成安世半導體。2019年,中國聞泰科技公司斥資268億人民幣買下安世半導體,是當年度中國最大的跨境購併案,持有世半導體100%股權。

根據安世半導體2024年報,該公司一年生產1,000億顆產品,年營收20億美元,全球市占率9.7%,全球擁有六座工廠。前段製造都在歐洲,分別位於德國漢堡和英國斯托克波特;後段封裝和測試在亞洲,分別位於中國東莞、馬來西亞森美蘭和菲律賓在被聞泰購併後,總部和研發單位仍留在荷蘭。

聞泰購併安世半導體後,安世半導體曾一度擁有英國最大晶圓製造廠──紐波特晶圓製造廠;不過,2022年英國以國安風險為由,要求中資出股該晶圓廠86%股權。

年報顯示,安世半導體在2024年時,車用電子產品營收占比最高,為12.59億美元;第二名則為工控類產品,營收為4.1億美元;第三名則為行動和穿戴裝置產品,營收為1.6億美元。從地區別觀察,中國則是最大客戶,2024年銷往中國占比為46%,銷往歐洲的占比則為22%,銷往美國占比則只有9%。

原本前後段分工  現在中國想主導生產

安世半導體原本採行設計和晶圓製造在歐洲,封裝則在亞洲的營運模式。但2021年,安世的母公司聞泰在上海臨港新片區,建造一座生產汽車晶片的12吋晶圓廠。《財訊》披露,根據聞泰財報,到2024年底,上海臨港12吋晶圓廠已導入車規級量產,未來將「增強在中國市場的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前安世半導體執行長謝珀(Frans Scheper)向荷蘭媒體表示,聞泰在中國的新工廠,將直接接管安世半導體在歐洲工廠的生產。

另一個問題是,9月29日,美國工業與安全局宣布新規定,原本已被列入實體清單的公司,原本只有名單上的公司受實體清單現制,現在這些公司旗下持股超過50%的子公司也將被列入實體清單,美國將無法向安世提供被限制的技術,這個事件讓荷蘭政府面臨攤牌壓力。

一位業界人士觀察,荷蘭和中國政府之間的糾紛,已經引起供應鏈的大震盪,目前中國安世的零件不能出口,只能在中國販賣,中國市場上甚至還出現不少自稱可以和安世產品相容的零組件供應商;但也觀察到,安世半導體也表明不會對中國廠製造產品提供保固,讓歐美車廠不敢採用中國安世產品和其他自稱相容的產品。

像德國福斯汽車一度表示,如果安世供貨受限,可能出現停產狀況,但隨後又表示,可能有一家替供應商,可以填補空缺。

《財訊》雙週刊指出,目前產業界第一時間的反應,是搶購現有庫存的安世半導體產品,這些庫存很快將見底,並盤點哪些零件將受影響,最重要的是汽車產業。由於車規認證需要一到二年時間,因此廠商會優先詢問如德州儀器及ONSEMI等廠商,尋找符合車規標準的替代品。市場人士觀察,荷蘭安世半導體目前仍接受26周之後的訂單。由於晶圓製造仍在歐洲,德國之聲報導,荷蘭安世半導體正在尋找能補上供應鏈缺口的封測廠。

這件事突顯,中國大力提高汽車電子自製率的努力,已讓歐洲設計加中國製造的營運模式破局,歐洲半導體業的夢醒時分,已經到來。在美中科技戰日漸升高的壓力下,歐洲選邊的壓力愈來愈大。一旦歐洲要加碼發展非中供應鏈,也將加大和台灣成熟製程的合作。

(本文由 財訊 授權轉載;首圖來源:shutterstock)

延伸閱讀:

想請我們喝幾杯咖啡?

icon-tag

每杯咖啡 65 元

icon-coffee x 1
icon-coffee x 3
icon-coffee x 5
icon-coffee x

您的咖啡贊助將是讓我們持續走下去的動力

總金額共新臺幣 0
《關於請喝咖啡的 Q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