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波硬體革命:從摺疊到 AR,結構極限全面推升台灣供應鏈價值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5 年 11 月 14 日 18:15 | 分類 iPhone , xR/AR/VR/MR , 手機 line share Linkedin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Loading...
下一波硬體革命:從摺疊到 AR,結構極限全面推升台灣供應鏈價值

在「AI 狂潮,引爆科技新版圖」論壇中, 集邦科技(TrendForce) 周詩博與謝宗錞兩位分析師,從兩種最貼近消費者的次世代裝置切入,勾勒出 AI 時代硬體進化的共同方向:結構更複雜、材料更先進、供應鏈更分散,也更依賴台灣。

摺疊手機:從「能摺」跨向「摺得好」的成熟拐點

周詩博指出,摺疊手機正從早期嘗試期,進入真正追求體驗的時刻。最大變化來自於玻璃、螢幕與鉸鏈三項關鍵結構的全面升級。

可摺玻璃不再只是把玻璃變薄,而是採「局部厚薄化」來兼顧抗摔與柔性:摺線區做得極薄、其他區域保持強度,使折線更自然、摺痕更不明顯。OLED 也向更高可靠度邁進,透過 Tandem 多層堆疊延長壽命,同時移除偏光片、改用新的畫素結構降低厚度。至於鉸鏈,產業已從 U 型全面轉向水滴型,讓螢幕彎曲更平滑,接縫更細緻,但也使零件數與加工難度大幅提升,成為整機成本上升的主因。

AR 眼鏡:從概念走向日常,光學、重量與散熱

謝宗錞觀察到,AR 眼鏡真正的挑戰不在 AI 夠不夠聰明,而是眼鏡本身能否「像眼鏡」。這意味著光學亮度、重量與散熱是三個最現實也最難跨越的門檻。

光學端,折射式或衍射式波導都必須搭配更小型、更高亮的光引擎,才能在戶外保持清晰度。重量端,所有元件都要被重新設計與分佈,材料從金屬、樹脂走向鎂鋁合金與複材,才能壓在 200g 以內。散熱端,AI 運算與顯示都會發熱,但又不能用風扇,只能依靠石墨、VC 均熱板與結構導熱。

摺疊與 AR 的共同語言:結構極限推動供應鏈重新洗牌

乍看之下,摺疊手機與 AR 眼鏡走的是完全不同的技術路線,但兩者其實都在挑戰材料、結構與模組整合的極限。

摺疊追求的是更薄的玻璃、彎折可靠度與精密的鉸鏈;AR 追求的是更薄的光學模組、更輕的機身與更好的散熱。兩者共同的趨勢是:每一代都比上一代更難做、更多零件、更高要求,也更需要跨領域整合。因此,供應鏈不再只是提供零件,而必須具備共同開發、工藝優化、製程量產的能力,才能真正被大廠納入核心夥伴。這種硬體複雜度的提升,正是下一輪科技版圖重新排序的起點。

台灣的結構性優勢:從製造基地走向關鍵夥伴

無論是摺疊手機的水滴型鉸鏈、可摺玻璃與 OLED 模組,或是 AR 眼鏡的光機、轉軸與結構件,台灣都位於不可替代的位置。

首先,在精密機構件方面,台灣廠商長年服務國際品牌,在鋁合金、複材、金屬加工與轉軸領域累積高度工藝與量產能力。其次,在玻璃與光學加工上,台灣的蝕刻、薄化、貼合與模組整合成熟度高,能承接摺疊與 AR 所需的多材料複合設計。最後,在工程整合能力上,台灣擁有與蘋果、三星、Google 長期協作的經驗,能在開發初期就參與設計調校與可靠度驗證,是全球少數能做到「從設計到製造」全流程支援的供應鏈。

(首圖來源:科技新報)

想請我們喝幾杯咖啡?

icon-tag

每杯咖啡 65 元

icon-coffee x 1
icon-coffee x 3
icon-coffee x 5
icon-coffee x

您的咖啡贊助將是讓我們持續走下去的動力

總金額共新臺幣 0
《關於請喝咖啡的 Q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