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搭配手機 App,為大學生減壓找出最佳方案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5 年 11 月 19 日 7:30 | 分類 app , 生物科技 , 科技生活 line share Linkedin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Loading...
AI 搭配手機 App,為大學生減壓找出最佳方案

現代大學生的各種「心理困擾」極為普遍,約 20% 大學生長期經歷焦慮、憂鬱與壓力,但許多人害怕被貼標籤而拖延求助,使問題惡化。為改善狀況,澳洲新南威爾斯大學與迪肯大學(Deakin University)近期舉行結合人工智慧與手機 App 的短期實驗,評估減輕心理困擾的成效。論文近日刊登於《美國醫學會網路開放期刊》(JAMA Network Open)。

手機 App 更容易取得心理支持

傳統心理治療雖具成效,卻受限人力、成本與時間,多數學生難長期接受專業協助。團隊指出,手機 App 具普及與便利性等優勢,能提供即時支援。常見 App 如「正念練習」、「身體活動」、「睡眠衛生」與「情緒自我追蹤」等功能。但過去研究未釐清不同困擾程度,哪種 App 最有效,故此研究正是要比較多種數位方案的效果差異。

研究共招募 1,282 名大學生,依其憂鬱、焦慮與壓力程度分為輕度、中度與重度心理困擾組。受試者使用手機 APP 接受為期兩週的試驗,內容包括三種方案:身體活動、正念練習、睡眠衛生,此外也包含僅進行情緒追蹤的對照組。這項研究另一獨特之處,在於利用 AI 演算法根據前期參與者的反應,動態調整不同方案的分配比例。這種設計,可在試驗進行中即時優化決策,提升效率並聚焦於最具效果的方案。

結果顯示,心理困擾嚴重程度會明顯影響不同介入類型效果。對輕度困擾者,「身體活動」與「睡眠衛生」最有效減輕心理困擾;對重度困擾者,則是「身體活動」與「正念練習」效果最佳。但中度困擾組,各種介入差異不明顯,或許需要更長期或整合式支援方案。團隊建議,輕度困擾者可先從改善作息與身體活動開始;重度困擾者,可結合正念訓練與運動。

研究限制與潛在風險

結果仍有幾項限制值得注意。首先,參與者多為以英語為母語的女大學生,樣本代表性有限。其次,實驗僅兩週,難評估長期效果。此外,此研究以智慧手機 App 為主軸,成效能否推廣至實體療程,仍有待確認。

儘管如此,AI 驅動動態調整實驗模式,為心理健康開啟新方向。若之後結合個人行為數據、睡眠紀錄與感測器資訊,或可發展出「即時個人化介入」(real-time personalized intervention),心理問題惡化前及時支援。但科技進步終不能取代人情溫暖,數位科技應是輔助工具,而非主要療法。如何在效率與人性間取得平衡,讓科技成為支持的橋梁,幫助更多年輕人找到壓力下的出口,是療法的主要挑戰。

(首圖來源:shutterstock)

想請我們喝幾杯咖啡?

icon-tag

每杯咖啡 65 元

icon-coffee x 1
icon-coffee x 3
icon-coffee x 5
icon-coffee x

您的咖啡贊助將是讓我們持續走下去的動力

總金額共新臺幣 0
《關於請喝咖啡的 Q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