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體產業近期正經歷一場深層次的結構性轉變,這不再是週期性的波動或短暫的市場修正。對此,半導體商業情報公司(Semiconductor Business Intelligence)創辦人 Claus Aasholm 明確指出,過去數十年穩定 DRAM 價格的長久均衡關係已經瓦解,市場正在進行 「重組」。
對於採購團隊和電子製造商而言,Claus Aasholm 的分析是一個清晰的信號,因為長達十年的採購假設已不再適用。外資市場研究經理 Andrew Czuczwa 對早期採購和認證模式的觀察,也證實了 Claus Aasholm 的見解與買家行為的趨勢聚集,表示這是一個全新的經營環境,而非週期性的循環。
事實上,過去的記憶體市場具備自我修正機制。當 DRAM 價格飆升時,企業會延後升級,設備製造商會推遲產品更新,導致需求彈性發揮作用,從而使定價回歸正常。然而,Claus Aasholm 指出,這一動態已不復存在。他強調,目前驅動市場的是人工智慧(AI)。AI 基礎設施的建置與競爭定位及模型訓練時間表緊密相關,因此即使稜組件的價格上漲,AI 建置也不會暫停,這種非彈性需求消除了過去用來冷卻過熱市場的機制。
對於電子產業而言,這徹底改變了方程式。Claus Aasholm 警告,歷史定價曲線已不再具有預測性。如今,等待記憶體價格「回落」已成為投機行為,不再是基於週期模式的策略。而結構性緊縮的另一關鍵驅動力來自供應商的戰略性轉變。Claus Aasholm 表示,上一次 2022 年至 2023 年的衰退週期是記憶體公司經歷過「最嚴重」的一次,曾面臨負毛利率,情況極為嚴重。而從這次深度虧損中走出來後,製造商採取了不同的策略。他們將穩定性置於擴張規模之上,資本支出上升得非常謹慎,其驅動因素是「紀律」而非「需求」。
Claus Aasholm 明確指出,這種限制是策略性的,因為記憶體製造商已重新定義了獲利能力。尤其,當前這是一場利潤遊戲,而不是一場銷量遊戲。緊縮的供應當前被視為維持獲利能力和紀律的 「特徵」。隨著交貨期延長和分配提前宣布,製造商正在發出「控制」的信號。除非競爭對手的行為或需求破壞改變了機制,否則市場不太可能重現供過於求的情況。
另外,金融數據支持了市場彈性消失的觀點。Claus Aasholm 指出,定價相對於出貨量的行為是市場轉變的最清晰指標。他舉例表示,美光(Micron)非 AI 產品的獲利率增加了約 18%,但出貨量持平。因此,客戶為完全相同的出貨量支付更多費用,這就告訴你價格彈性不再存在。至於,南亞科最近的財報也提供了進一步的佐證,那就是營收較上一季增家約 80%,但出貨量持平,且產能利用率已達滿載。Claus Aasholm 強調,在供應沒有成長的情況下,價格卻在上升,這正是結構性緊縮的體現,而非彈性市場的行為模式。
當前高頻寬記憶體(HBM)已經成為記憶體市場的獲利的引擎。隨著AI加速器需求飆升,每一代 HBM 都會消耗更多的製造產能。而由於 HBM 與傳統 DRAM(如 DDR5 和 DDR4) 共用相同的晶圓廠(fabs),高層疊的 HBM(從 HBM3 到 HBM4) 都會從標準記憶體中奪取晶圓起量。這代表著 DDR4 的供應因製造商淘汰舊節點而持續下降,DDR5 則因 HBM 製造占用更先進的產能占比而逐漸緊縮。因此,常規 DRAM 的供應緊張並非源於缺乏需求,而是因為它在產能競賽中輸給了利潤更高的產品。短缺不是突然爆發,而是隨著產品組合轉變而結構性累積,這是記憶體公司基於獲利最大化進行的產能重新分配。
透過開放市場通路,Claus Aasholm 的分析得到實際驗證。觀察到跨客戶群體的行為發生了可衡量的轉變。包括產品開發週期的認證時間線正在被提前、長期供貨協議的談判時間更早,且條款有所不同。還有多源策略已從單純的應急計畫上升為營運要求、以及設計決策越來越受到零組件供應預測的影響,而非僅僅是成本。
在分配順序決定存取的市場中,時間點的戰略重要性已等同於價格談判。那些認識到這些結構性轉變的組織正在調整其採購方法,更早建立供應商關係,並將「分配可見性」視為競爭優勢。所以,總的來說,記憶體市場的營運邏輯已因 AI 需求、製造商利潤優先策略,以及 HBM 對產能的占用而永久改變。對於企業而言,問題不再是市場何時會正常化,而是如何在新常態下競爭。今天對採購、認證和供應鏈設計進行重新思考的公司,將定義明日的優勢。
(首圖來源:美光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