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企業都開始導入 AI,希望能提升競爭力。根據麥肯錫最新的《2025 年 AI 現況》(The state of AI in 2025)全球調查,高達 88% 的組織表示,他們至少在一個業務中定期使用 AI。
可是當我們深入探究數據,會發現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AI的使用雖然普及,但真正實現規模化應用、並從中獲取巨大商業價值的公司卻只是少數。許多企業投入了大量資源,最終的成果大多停留在「效率提升」和「成本降低」的層面,卻沒有在營收上看到實質的增長。
這不禁讓人思考:為什麼多數公司導入AI後,只停留在效率的提升,卻無法轉化為營收的增長?如果AI注定要重新定義我們的工作方式,企業又該如何調整文化,讓AI從員工眼中的潛在威脅,轉變為日常工作中的合作夥伴?
為何多數企業卡關?AI 淪為「高效率」的成本工具
目前AI採用的主要瓶頸,在於多數企業仍停留在「淺層整合」。調查顯示,近三分之二(62%)的組織仍處於「實驗(Experimenting)」(32%)或「試驗、試用(Piloting)」(30%)階段,他們尚未開始在整個企業內規模化部署AI。這種現象反應出,企業對AI的「期望值」不夠高。高達80%的受訪者表示,他們公司的AI計畫目標是「效率」,例如以自動化來降低成本。這就是一種「效率陷阱」:當一家公司的眼光只專注於降低成本時,AI的潛力就受到了限制。
他們在某些特定領域確實看到了成效,例如在軟體工程或製造業中實現了成本下降,但這種局部的成功,並未轉化為企業整體的財務影響。報告指出,只有39%的受訪者認為AI對企業的EBIT(息稅前利潤)產生了可衡量的影響,且多數影響不大。這種只專注於效率的思維,是阻礙企業實現營收增長的主因。
因為他們只是在用AI「優化」舊有的工作方式,而不是在思考如何「創造」新的價值來源。這種做法也容易讓AI在組織內部被視為「威脅」,員工看到的是AI如何取代重複性勞動,而不是AI如何賦能他們創造更多價值,這自然會導致組織內部產生抗拒,進一步阻礙了AI的深度整合。
高績效企業的祕密:AI 不是工具,是轉型引擎
與那些專注於效率的企業不同,僅占6%的「AI高績效企業」展現了完全不同的策略方向。他們從一開始就沒有把AI僅僅當作省錢工具,而是將其定位為驅動「增長」和「創新」的核心動力。這群領導者不僅追求效率,他們更將AI視為實現「轉型性調整」的催化劑,其抱持這種企圖心的可能性是其他企業的3.6倍。
他們成功的關鍵行動,在於「從根本上重新設計工作流程」,其採取此行動的可能性是其他企業的2.8倍。這意味著他們不是在現有流程上疊加AI功能,而是圍繞AI的能力來重新調整整個業務流程。
例如他們積極利用「AI代理」(AI agents),這類AI系統能夠自主規劃並執行多步驟任務。高績效企業在擴展AI代理方面明顯領先:在IT領域,33%的高績效企業正在擴展,而其他企業僅為8%;在行銷與銷售領域,此一比例為29%對6%。
這顯示他們正從讓AI「輔助人類」邁向讓AI「自主行動」的新階段。AI不再只是被動的分析工具,而是主動的價值創造者,這才是拉開營收差距的真正原因。
AI 真正價值並不在於「自動化」原有的工作
AI的時代已經來臨,高達88%的企業已經開始使用,但這場競賽的勝負才剛剛開始。麥肯錫的報告提醒我們:如果企業導入AI的思維仍停留在節省成本和追求漸進式的效率提升,那麼他們可能會在這場AI競賽中大幅落後。
AI高績效企業的經驗,讓我們了解未來的方向:AI的真正價值不在於「自動化」舊有的工作,而在於「創造」新的價值。這需要領導者展現決心,超越只看效率的觀點,將AI視為驅動組織轉型的核心力量;這需要企業從根本上重新思考和設計工作流程,並投入資源建立支持創新的文化。
當我們不再只問AI能為我們「節省」多少,而是開始問AI能與我們共同「創造」多少新價值時,企業才能真正把握AI帶來的成長機會。
(首圖來源:shutterstoc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