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發現,日常活動量與阿茲海默症初期病變惡化速度息息相關。記憶力與認知能力尚未衰退但大腦已出現早期病理徵兆的「預臨床期」,如果每天能多走幾步路,就有機會延緩失智症。換言之,當人們感覺一切還正常,活動量其實就默默影響腦部退化速度。論文月初刊登於《自然醫學》(Nature Medicine)期刊。
造成阿茲海默症的兩個主要元凶,是 β 澱粉樣蛋白(amyloid-β)與濤蛋白(tau)。 β 澱粉樣蛋白會在神經細胞間堆積形成「斑塊」,干擾神經訊息的傳遞;濤蛋白原本是幫助神經細胞維持結構穩定的關鍵蛋白,一旦出現異常,就會在細胞內纏結,使神經細胞逐漸死亡。當兩者同時惡化,神經網路崩解,記憶、認知能力也隨之急遽下滑。
活動量越大,濤蛋白異常聚集速度就越慢
團隊分析 167 名參與者長期追蹤資料,利用計步器監測每日行走步數,並以正子斷層掃描(PET)檢測兩種蛋白變化。結果顯示,活動量與 β 澱粉樣蛋白堆積關係不大,但與濤蛋白累積速度呈負相關。且活動量越大,濤蛋白累積越慢。這意味運動或許能在失智發生前,幫助延緩病程。
研究員將受試者活動量依每日步數分為四組:少於 3,000 步(幾乎不動)、3,000~5,000 步(輕量活動)、5,000~7,500 步(中等活動)及 7,500 步以上(高活動)。結果發現,只要從「幾乎不動」進步到「輕量活動」,濤蛋白的變化就明顯放緩。認知能力部分,原本可能六年就明顯退化的人,若每天走約 5,000 步,退化可能延後十年以上。換句話說,每天多走動,大腦就慢點「生鏽」。
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人人相同
不過,研究也發現活動量更多,並不一定更好。每日步數達 7,000 步後,濤蛋白抑制效果就趨平緩。此外,活動量與疾病風險關係還可能因年齡與基因不同而有差異。且研究仍無法證明「走路直接減少腦部病變」,也可能是健康者本身就比較願意多活動。
無論如何,此研究提供明確的訊息:對多數久坐者而言,從 3,000 步提升到 5,000 步,效益最大;穩定持續的日常活動更實際。散步、上樓梯、做家務都算,只要讓身體「動起來」,就能改變腦部老化節奏。尤其,這些日常活動也能改善心血管功能、血糖與睡眠品質,都與失智風險密切相關。
總結,哈佛大學研究提醒人們,預防失智應從中年甚至更早開始做起。運動雖非萬靈丹,但是人人都能自主控權的因素。只要每天多走幾千步,就有機會「讓失智症無法靠近」。就個人而言,這只是行為小小改變;但對人類社會來說,卻可能大幅降低失智症造成的沉重社會負擔。
(首圖來源:Unsp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