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冠疫情爆發後,美國各地醫師通報許多令人意外的癌症病例。2021 年後一直在意外年齡層和族群見到罕見和不常見癌症,許多病患很年輕且沒有家族病史,例如通常好發於老年人的癌症,卻異常頻繁出現年紀較輕的病患身上。
北卡羅萊納州腫瘤學家卡什亞普·帕特爾(Kashyap Patel)醫師親眼目睹此現象。2021 年他醫治一名 40 多歲膽管癌患者,但這種癌症通常只影響 70 歲以上老年人,之後又遇到同時罹患多種癌症的患者,他 20 年行醫生涯從未遇過。
帕特爾醫師治療過一對夫婦,14 個月內診斷出三種癌症,《華盛頓郵報》報導,丈夫得了罕見的慢性血癌和骨髓癌,妻子腹部則有一顆重達 8.5 磅的腫瘤,但他們都沒有家族病史。後來發現幾個鄰居都得了類似癌症:「就像感冒傳染,似乎不少人都罹患一樣癌症。」
美國數據顯示,疫情後罹癌人數明顯上升。2019 年約 170 萬人確診癌症,近 60 萬人死於癌症,2022 年上升至 190 萬例,約 61 萬人死亡。2023 年數據尚未公佈,但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 (NIH) 估計,新病例上看 200 萬。
有種論點是,疫情期間隔離及封城,癌症篩檢延遲,導致解封後癌症病例突然暴增。但這不足以解釋罕見癌症病例增加。甚至有人認為,新冠病毒就是誘發這些癌症的主因。
流感及新冠病毒引起的發炎反應,可能改變器官免疫微環境
1960 年代後,科學家就知道病毒感染會導致某些癌症發生。研究顯示,約四分之一癌症與 HPV、EBV 和 HBV 等病毒感染有關。雖然科學家不能排除這次觀察到的現象與大規模施打新冠疫苗有關,但支持新冠病毒引起的證據似乎更具說服力,甚至有實驗結果表明,乳癌、胃癌和血癌病例增加,可能是冠狀病毒的蛋白能喚醒休眠癌細胞並促進生長。
2023 年《生物化學》(Biochimie)期刊回顧性論文細數新冠病毒可能透過:1. 腎素─血管緊張素系統(renin angiotensin system);2. 阻礙細胞原有腫瘤抑制機制;3.「細胞激素風暴」等途徑,使器官癌細胞加速生長。由於病毒感染會直接或間影響許多器官,可能導致多器官出現腫瘤。
科羅拉多州有研究團隊用小鼠實驗,探索新冠病毒誘發癌細胞生長的可能性。尚未正式發表的研究結果顯示,罹癌但康復的小鼠注射新冠病毒後,蟄伏的癌細胞會重新進入快速增生模式,並於肺部擴散。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公衛學院研究員對此並不驚訝,因流感病毒也證明有類似作用。流感及新冠病毒引起的發炎反應,都可能改變器官免疫微環境,有利癌細胞生長。
帕特爾醫師仍持續關注新冠疫情與癌症的關聯,疫情爆發後他累積 300 多名患者資料,超過 15 例罹患多種癌症,高達 35 例患罕見癌症,還有 15 對罹癌夫妻。就他觀察,重複感染新冠病毒似乎更增加罹癌風險。
近期另一項分析 240 萬癌症病例的研究顯示,2020 年診斷出末期癌症的機率比 2019 年高 7% 多。主要科學家推測,新冠病毒可能發揮某種作用:「我還沒有數據支持此論點,但這是需要深入探究的課題。」
(首圖來源: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