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敵越南茶便宜七成!台灣農林賣茶連虧六年,董座吳清源拚轉盈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4 年 07 月 15 日 7:40 | 分類 公司治理 , 財經 , 農業科技 line share Linkedin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Loading...
不敵越南茶便宜七成!台灣農林賣茶連虧六年,董座吳清源拚轉盈

面對平價越南茶來勢洶洶,老字號茶葉商台灣農林光靠賣茶,已連六年虧損,若想在最短時間內止敗為勝,只能從土地出租下手。

「以前台灣農林(下稱農林)還滿有名的,火車上供應的茶都是來自台灣農林。」一頭白髮,臉上掛著親切笑容,他,是老字號茶葉商台灣農林董事長吳清源。

採訪這天,他一面啜著琥珀色的茶湯,一面回憶著台灣茶葉市場的興衰。「但現在台灣農林的茶,市場只剩1%~2%。」他語氣裡盡是感嘆。

據農業部資料,台灣茶葉近三年每年平均消費量約3.4萬公噸,進口茶就占近八成。儘管台灣農林是最大台灣茶生產商,但市占率仍不到2%。

2014年台灣進口越南茶達最大量,以茶葉起家,台灣市占最高的農林,進口茶售價約比台灣茶便宜逾七成衝擊下,逐漸喪失競爭力。

「一個採茶工一天大概可採嫩葉五公斤,五公斤才能做成一公斤茶葉,光基本工資就要2千元,還不包括前面種植、後面製成,還有銷售成本,可能就5、6千元跑不掉。」

「岩茶生長的岩壁坡度可達60度,人都爬不上去,要怎麼種植採收?」

砍茶園種植面積止損
推無毒國產茶,擦亮農林招牌

吳清源細數農林眼下發展台灣茶面臨的困境與挑戰,直言這樣環境、勞動條件和成本,「大概所有地方都不適合種茶。」

他思考,農林手握3,714公頃土地,若是短期先藉土地出租讓公司轉虧為盈,有獲利才有機會帶領團隊,發展茶葉商品精緻化,搶攻金字塔頂端客群。

農林轉型第一步,是大砍茶園種植面積,降低虧損。

「立於不敗之地,我就有勝利的機會!」吳清源一語道破他的止損心法,指出自己上任後,即規畫縮減不賺錢的茶園面積,以整頓財務。以飲料茶產量占最大宗的老埤農場為例,2022年茶園面積還有453公頃,去年大砍至僅剩98公頃。

攤開農林財報,自2018年起就出現虧損,連六年每股稅後純益(EPS)都是負數。2022年,農林營收開始逐步成長,虧損也縮小,但去年EPS -0.36元,仍未虧轉盈。

(作者:曹悅華;全文未完,完整內容請見《今周刊》;首圖來源:台灣農林公司粉絲團

想請我們喝幾杯咖啡?

icon-tag

每杯咖啡 65 元

icon-coffee x 1
icon-coffee x 3
icon-coffee x 5
icon-coffee x

您的咖啡贊助將是讓我們持續走下去的動力

總金額共新臺幣 0
《關於請喝咖啡的 Q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