輝達、蘋果有意砸銀彈,OpenAI 能靠升級模型在巨頭環伺下突圍?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4 年 09 月 07 日 9:30 | 分類 AI 人工智慧 , 數位內容 , 網路 line share Linkedin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輝達、蘋果有意砸銀彈,OpenAI 能靠升級模型在巨頭環伺下突圍?

輝達、蘋果有意投資,ChatGPT 要升級了嗎?自 2022 年帶起生成式 AI 浪潮,OpenAI 便以勇敢與巨人搏鬥的新創之姿,在世人心中留下深刻印象。和 Google、Meta 等科技巨頭在基礎模型(foundation model)領域分庭抗禮,發布新模型和新產品時充滿自信,總能搶先一步震驚市場,讓大廠打起仗來戰戰兢兢。然而,當大象站穩腳步,不再隨著小老鼠起舞,結合資金、技術和通路展開包圍殲滅戰,OpenAI 還能持續撼動人工智慧的競爭態勢嗎?

打開大語言模型競技場排行榜(LMSYS Chatbot Arena),新創和科技巨頭們已經陷入一場混戰。就今年9月初的排名來看,OpenAI憑8月更新的的GPT-4o-latest拔得頭籌,Google的Gemini-1.5-Pro攻佔第二和第三,馬斯克xAI的Grok-2、Antrhopic的Claude 3.5 Sonnet,以及Meta開源的Meta-Llama-3.1-405b緊追在後。

雖然OpenAI名列榜首,但排名隨時都在變化。對一般消費者來說,這是絕佳消息。因為轉換成本夠低,誰表現好,就能夠立刻換手新歡;對開發者來說,這場仗卻無比艱辛,隨著模型效能差距縮小,他們得加倍努力,才能超越對手。

對於資本比不上大廠的新創來說,情勢尤為嚴峻,OpenAI正是其中之一。每次開發新模型都是巨額資本投入,銀彈用完就得重新募資,因此,上週OpenAI再度接受融資,輝達(NVIDIA)和蘋果都將參與的消息傳出,業界的反應是不讓人意外。

蘋果藉勢ChatGPT,輝達防對手

根據《華爾街日報》報導,由創投Thrive Capital領投,發起對OpenAI的最新一輪融資,除了先前便曾提供超過百億美元資金和算力的微軟以外,輝達和蘋果可能也是新進者,這輪融資讓OpenAI的估值突破1,000億美元。

為了維繫自身在大模型性能的領先地位,OpenAI持續擴張人力,並添購晶片、準備資料,持續開發新模型,向效能的最前緣進逼,因此需要不斷投入資金才能前進。

若OpenAI真能從蘋果和輝達手中拿到錢,對雙方來說都是好消息。蘋果先前發表Apple Intelligence時,就提出過由ChatGPT和蘋果自建模型分工的架構,若能透過投資加深與OpenAI合作,有望在其產品中導入更多模型;對OpenAI來說,過往苦於沒有通路放置模型,iPhone和Mac會是重要出路。

至於輝達,OpenAI本來就和輝達購買大量晶片,以便支撐其訓練模型。由於算力消耗過大,OpenAI舵手奧特曼(Sam Altman)曾豪氣宣言,有意成立專攻訓練AI模型晶片的新創,若其野心當真實現,或多或少會影響輝達的訂單,輝達透過投資鞏固關係,也是好事一件。

不過,讓人憂心的是,OpenAI的資金運用速度很快,現在的最大課題是在投資人耐心用罄前鞏固領先地位,讓人確信其技術強大到仍領先同業一步;或者找到可持續的商業模式,不再深陷於大模型應用程式介面(API)價格戰的泥淖中。

先前《The Information》曾估計,今年OpenAI的人事成本可能達到15億美元,再加上模型的訓練成本和提供服務的推論成本,年度支出預計在85億美元之譜。就收入來說,全年營收在35億到45億美元的範圍,因此整年的虧損約莫在40億至50億美元之間。

虧損對新創來說並不陌生,但OpenAI沒有科技巨頭的無限金流。此外,強大的模型一向是OpenAI得以對標大廠的重要武器,例如GPT-3.5、GPT-4擄獲民眾注意力,也讓它得到微軟垂青,ChatGPT更逼得Google發出紅色警戒,但隨著大廠回神,技術差距正在迅速縮小。

不僅如此,OpenAI缺乏面向消費者生態系的困境已經浮現,即便和蘋果展開合作,但蘋果曾表示,Apple Intelligence外接模型不只有GPT-4o的選項,Gemini也是考慮對象,OpenAI始終找不到Google預設搜尋引擎、蘋果預設瀏覽器那樣直接觸及使用者的終端通路,使得拓展用戶遇上瓶頸。

Meta、Google和亞馬遜曾靠併購消滅敵人

曾經被嚇出一身冷汗的大廠們,在對抗新創企業上可說是駕輕就熟。

替拜登政府操刀反壟斷政策、哥倫比亞大學法律系教授吳修銘(Timothy Wu)在其著作《巨頭的詛咒》中抨擊,Meta、Google和亞馬遜等大廠,透過併購新創,將競爭扼殺於未起之前。

併購可能是為了取得用戶資料,也可能是為了減少競爭者,進入到生成式AI時代以後,更多時候是著眼於模型和人才。因為面臨壟斷指控,大廠們改以投資或者延攬人才方式,與新創展開競爭。

微軟大力投資OpenAI,持有Mistral的部分股份,還把Inflection AI創辦人帶回微軟。亞馬遜和Google同樣投資Anthropic,Google找回以「角色扮演」突出的新創Character.AI創辦人,且帶走其研發團隊的部分同事,亞馬遜則鎖定Adept,同樣挖走創辦人和其研發人才。

帶走大腦以外,科技巨頭與新創的合作中,部分還會以投資方式,得到新創授權使用其先進的大語言模型,例如,Google就和Character.AI簽署具有非排他性的協議以便使用其技術。

當然,大廠們也在全力衝刺,發展自家模型。因為厚實的人才庫、豐沛的資金,再加上長期發展技術的深厚底蘊,例如Google科學家提出word2vec、BERT和LaMDA,推動人工智慧進展,從過去實績來看,短期內或許會落後,但長期來說大廠更有本錢。

微軟直接面對消費者,是AI制勝策略

另外,有管道直接面對消費者,也是科技巨頭的必勝之道。微軟有提升生產效率的Microsoft 365、Google有Google Workspace;AI PC定義由微軟主宰,不管筆電是誰家生產,一定貼著「Copilot」的標籤。

Google硬體有Pixel、Chromebook,軟體有YouTube、Google Map,Google Bard雖然出包,但Gemini有無數試驗場能夠練功,模型競爭尤為重視資料和回饋,對比只有網路對話介面的新創來說,難以與大廠們的勢力匹敵。

由此看來,OpenAI和ChatGPT剩下的,便是先行者所建立起的品牌價值了。展望未來,若OpenAI的GPT-5能夠儘早推出來驚豔世人,還有勝算;或者是透過IPO即早上市,也能暫時化解需要不斷募資的燃眉之急。

OpenAI在大模型領域的競爭,已經成為資金先燒光,或者是先進模型先推出之間的拉鋸戰,起跑線前的槍聲響起,奧特曼只能拔腿狂奔,無法停下欣賞沿途風景。

(本文由 遠見雜誌 授權轉載;首圖來源:Unsplash

想請我們喝幾杯咖啡?

icon-tag

每杯咖啡 65 元

icon-coffee x 1
icon-coffee x 3
icon-coffee x 5
icon-coffee x

您的咖啡贊助將是讓我們持續走下去的動力

總金額共新臺幣 0
《關於請喝咖啡的 Q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