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科技大學(HKUST)與北京大學(PKU)團隊於量子物理學領域取得重大突破,成功用超冷費米子二維模擬非厄米表面效應(Non-Hermitian Skin Effect,NHSE),論文 1 月 8 日發表於《自然》期刊。
傳統量子力學主要關注與環境隔離的系統,通常使用厄米模型(哈密頓量)描述。然而,當量子系統與環境交換粒子或能量時,這種模型就不再適用。研究團隊採用非厄米哈密頓量來描述這種開放系統,為量子資訊、曲率空間、異常拓撲相位、甚至黑洞物理學提供新觀察。
香港科技大學物理學教授曹圭鵬解釋,在可調節耗散的自旋─軌道耦合光學晶格為超冷費米子創建二維非厄米拓樸帶,成功揭示非厄米表面效應。這項研究不僅展示如何在量子多體系統,探索非厄米性與對稱性和拓樸學的相互作用,還為使用具耗散的超冷費米子研究非厄米量子動力學開闢新途徑。
▲ 二維空間耗散引入非厄米性,導致原子在邊緣積累。(Source:香港科技大學)
另一位領導作者、北大教授劉雄軍強調研究的重要性,指出高維非厄米表面效應與基本厄米情景(如曲率空間、黑洞、量子資訊和高階拓撲相位)相互作用,需在多體系統深入探索。新系統提供高度可控平台,有助研究高維非厄米現象,為凝聚態物質和超冷原子領域之外的奇異量子物理學提供新的洞見。
儘管取得重大進展,團隊指要更完整理解非厄米表面效應仍有挑戰性。關鍵問題如「NHSE是否有一般拓樸學解釋?」及「拓樸學多大程度決定存在或不存在?」都待解答。這項研究為探索這些問題奠定基礎,有望推動量子物理學繼續發展。
- Quantum Breakthrough: Ultracold Fermions Unveil Exotic Skin Effect in 2D
- Physicists achieve simulation of non-Hermitian skin effect in 2D with ultracold fermions
(首圖來源: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