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面對美國總統川普發動的新一輪貿易戰,歐盟正嚴肅考慮採取反制措施,而美國科技巨頭可能成為主要目標。歐盟在商品貿易上享有順差,但在數位服務領域卻存在高達 1,090 億歐元的逆差,這使得 Google、Meta、蘋果、微軟、亞馬遜和 X 等公司成為美國的潛在「阿基里斯之踵」(指某人或某事物的最大或唯一弱點,即罩門關鍵所在)。
法國政府已明確表示,歐盟的回應可能不僅限於科技產品,更將觸及美國占據優勢的科技服務。這對蘋果等公司構成雙重壓力,其硬體產品已受關稅影響,若服務也被納入,則對以軟體和雲端服務(如Microsoft 365、AWS、Google Cloud)為主的企業將造成更大衝擊。
歐盟委員會主席烏蘇拉·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稱科技是歐盟可打的「牌」之一。潛在武器包括去年通過的「反脅迫工具」(Anti-Coercion Instrument,ACI),這個被稱為「貿易火箭筒」的機制,能限制美國企業市場進入歐盟市場或增加稅收與監管壓力,但該工具尚未實際使用過。其他選項還包括對數位服務徵收更高稅收,或將美國公司排除在政府公共採購之外。法國等國已表態支持針對數位服務採取行動,部分議員也呼籲採取「打到痛處」的廣泛反制。
然而,歐盟內部對此策略存在顯著分歧。愛爾蘭等國擔心,打擊美國科技巨頭(其中許多將歐洲總部設在愛爾蘭)將嚴重損害歐盟自身經濟,稱此舉為「核選項」。此外,歐盟在數位服務稅問題上缺乏共識,相關政策需全體成員國同意,導致部分國家(如比利時)考慮單獨行動。
同時,歐盟官員強調其《數位市場法案》(DMA)和《數位服務法案》(DSA)旨在建立公平市場規則,並非貿易報復工具,儘管歐盟正準備依據這些法規對蘋果、Meta開出罰單,並調查X平台。但美國已將這些法規視為針對美國企業,並威脅採取報復措施。
儘管歐盟已向美國提出「零對零」關稅提議,但白宮反應冷淡。若談判破裂,歐盟雖有多種反制選項,但內部分歧、潛在經濟代價以及工具使用的正當性爭議,都讓歐盟的下一步充滿挑戰與不確定性。
- Europe considers new tariffs that could punish tech companies like Google, Meta, and Apple
- Brussels could hit Big Tech in trade spat. But how?
(首圖來源:shutterst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