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學家認為,導致恐龍滅絕的原因是隕石撞地球,但也有一派說法是,隕石只是最後一根稻草,其實早在隕石撞擊之前,恐龍數量就已經大幅減少。然而最新科學家證據顯示,這種說法只是因為當時的化石紀錄不全,實際上恐龍的確是因為隕石撞擊而完全消失。
長期以來,科學家透過化石研究發現,在白堊紀末期小行星撞擊之前,恐龍的數量和多樣性一直在減少,使得一些研究人員認為,恐龍在隕石撞擊之前就已經走向滅絕。倫敦大學學院古生物學家本週發表在《當代生物學》期刊研究發現,恐龍在滅絕前之所以數量減少,可能只是因為化石紀錄不佳。
科學家研究北美約 8,000 塊化石紀錄,這些化石可追溯到晚白堊世的第五個時期名為坎帕期,約 8,360 萬年前至 7,210 萬年前,以及馬斯垂克時期,約 7,210 萬年前至 6,600 萬年前,即隕石撞擊前 1,800 萬年的紀錄,重點研究甲龍科、角龍科、鴨嘴龍科和暴龍科。
化石分析確實顯示恐龍物種的數量在大約 7,500 萬年前達到頂峰,然後在小行星撞擊前的 900 萬年間逐漸減少,直到 6,600 萬年前小行星撞擊導致非鳥類恐龍滅絕。這種趨勢在大規模滅絕之前的 600 萬年裡更加明顯,地質紀錄中四個科的化石數量都在減少。
然而,研究員發現,沒有跡象顯示環境條件或其他因素可以解釋這種下降。根據研究人員建立的模型,所有恐龍家族分布廣泛且常見,因此除非發生小行星撞擊等災難性事件,否則滅絕的風險很低。
化石紀錄不完全
至於化石紀錄中的恐龍數量與多樣性減少,可能是因為地質改變。科學家表示,馬斯垂克時期的地質條件可能較差,不適合形成化石。此外,曾從墨西哥灣一直延伸到北極的西部內陸海道消退,以及大約 7,500 萬年前開始的落基山脈崛起等事件,可能阻礙或擾亂化石形成,使得當時的恐龍數量看起來更少,多樣性也更低。
8,000 份化石紀錄中,研究小組發現角龍類,包括三角龍及其親屬等有角恐龍,是最常見的,可能是因牠們在馬斯垂克時期棲息在最有利於保存的平原地區。鴨嘴恐龍最不常見,可能是因為牠們喜歡河流,河流流量減少可能導致沉積物沉積減少,沉積物本來可以保存這些恐龍。此外,北美馬斯垂克時期的地質露頭並未暴露,或被植被覆蓋,因此研究人員可能難以接觸到可能含有恐龍化石的岩石。
由於這段時期已知的化石有一半來自北美,因此這項研究發現也可能具有全球影響。作者表示,這項研究反應人們不能輕信化石紀錄的表面意義。恐龍或許並非注定中生代末期滅絕,如果不是那顆小行星,牠們或許仍會與哺乳動物、蜥蜴及鳥類共享這顆星球。
- ‘If it weren’t for that asteroid, they might still share this planet’: Dinosaurs weren’t doomed before the asteroid hit, new study suggests
- Dinosaurs’ apparent decline prior to asteroid may be due to poor fossil record
(首圖來源: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