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伊利諾大學厄巴納-香檳分校(University of Illinois Urbana-Champaign)研究團隊挑戰了長期以來「動物性蛋白質是增肌最佳選擇」的觀點。研究結果顯示,運動後攝取肉類、乳製品或植物來源的蛋白質,對肌肉生長的效果並無顯著差異。
這項研究招募了40名年齡介於20至40歲、身體活躍的參與者,其中包含28名男性和12名女性。研究開始前,參與者先進行為期七天的「習慣性飲食」以重置身體。隨後,他們被隨機分配到為期九天的純素食或雜食飲食計畫。
雜食組的飲食至少包含70%的動物性蛋白質,來源包括牛肉、豬肉、雞肉、乳製品和雞蛋。純素組則特別注重胺基酸含量,確保植物性蛋白質的完整性,與動物性蛋白質相當。每天,參與者每公斤體重攝取約 1.1-1.2 克蛋白質。
研究進一步將參與者分為兩組:一組每天三餐攝取大致相同量的蛋白質;另一組則在五餐中攝取不同比例的蛋白質,且一天晚些時候攝取的蛋白質量最多。
在研究期間,參與者每三天在實驗室進行一次以重量為基礎的肌肉強化訓練。同時,透過加速度計監測實驗室外的身體活動。此外,參與者每天飲用氘水,以追蹤蛋白質和胺基酸的代謝合成,進而衡量身體如何利用所攝取的蛋白質。
蛋白質來源是什麼並不重要?
長久以來的觀點是動物蛋白質來源更好,然而這項研究結果顯示,蛋白質的來源是什麼並不重要,無論是一次性吃完還是分餐吃完也無關緊要。此外,過去研究多集中於單一蛋白質攝取事件的對比分析,而本研究則採用了更貼近日常飲食習慣的模式。
研究人員指出,動物性飲食模式和純素飲食模式的合成代謝作用相似,兩種飲食模式之間的分布,對刺激年輕人的肌原纖維蛋白合成率沒有調節作用。
這項研究為蛋白質攝取提供了更為彈性的觀點,鼓勵人們關注蛋白質總攝取量和整體飲食質量,而非過分強調蛋白質的來源。
研究已發表在《運動醫學與科學》期刊,
- The best protein source for muscle building might surprise you
- Omnivorous? Vegan? Makes no difference to muscle building after weight training, study finds
(首圖來源: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