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中關稅戰持續白熱化,但根據媒體報導,中國近日卻悄悄地撤銷部分美國半導體關稅,引發外界關注。國防安全研究院國家安全研究所助理研究員楊一逵就分析,這其實暴露了中國在「晶片自主化」的過程中,面臨了非常多的瓶頸,從技術到材料上,都沒有辦法突破,並非像外界所說,中國在晶片製造上快要彎道超車。
悄悄撤銷部分美國半導體關稅 中國暴露晶片自主化瓶頸
就在美中關稅戰愈演愈烈之際,媒體報導,中國已悄悄對8類積體電路(不包括記憶體晶片)給予關稅豁免,雖然相關報導事後被迅速撤下,卻仍引發了外界高度關注。國防安全研究院國家安全研究所助理研究員楊一逵就分析,這已經暴露了中國「晶片自主化」確實面臨了瓶頸。
從軟體到硬體 中國晶片製造技術難突破
楊一逵進一步分析,從晶片開發的軟體到硬體的光刻機設備,再從材料到技術,中國在先進晶片製造上,的確很多部分都沒有辦法突破,像用軟體工具將複雜晶片設計過程自動化,縮短產品開發時間的EDA(電子設計自動化)就是最明顯的例子。
楊一逵說:「全球晶片設計市場以電子設計自動化的軟體來說,70%是操縱在兩家美國公司、一家歐洲公司的手中。中國在晶片設計,整個市場大概80%以上都是靠這三家軟體設計公司的軟體供應來進行,所以它的本土廠商至今並沒有能力去獨立開發先進晶片,或是先進製程需要的設計軟體,這就是為什麼美國在2022年的時候,對中國半導體的禁令當中有包含EDA禁令。」
此外,還有製造半導體所需要的蒸鍍設備,中國也面臨不足的問題,甚至製造半導體所須的必要材料「光阻劑」,更有高達九成是依賴進口,而這都在在凸顯了中國想要達到晶片自主化的目標,確實有其困難之處。
華為晶片取代輝達晶片 學者不以為然
然而,儘管美方加大了對中國的AI晶片出口限制,卻有媒體報導,華為已在短期內開發出具有競爭力的替代品「昇騰910C」,作為華為對美國科技封鎖的直接回應,不僅打破了美方的市場壟斷,還強調了中國在AI硬體技術領域的進步,頗有彎道超車的味道,但學者卻相當不以為然。
國防安全研究院中共政軍與作戰概念研究所助理研究員王綉雯就說:「你可以透過不同的封裝,也許可以達到那個效果,可是問題是在原先的封裝技術上還是不行,就像買一台保時捷跑車,用其他的像TOYOTA來想辦法加速、改造引擎,還是可以達到這個保時捷的速度,但問題就是不像保時捷的馬達或是什麼不一樣,還是有落差,能不能用得久都還不知道,搞不好剛剛我們講TOYOTA那個汽車跑來跑去,就燒了也不一定。」
中國晶片和美國技術脫鉤 半導體產業恐遭邊緣化
此外,楊一逵也觀察到,在中國先進晶片製造上如此依賴美國的狀況下,一旦中國半導體產業和美國技術脫鉤,恐怕最後只會被孤立化和邊緣化。
他說:「如果中國的半導體產業,全部與美國的技術脫鉤,它不僅在成熟製程上不能得到過多的利潤,它也沒有辦法在高階晶片上獲得什麼成果,那市場上最後剩的就只會是單靠中國政府補貼投資而留下來的廠商,那最極端的發展就是可能整個中國的半導體市場就會被孤立化或者是邊緣化,所以我覺得在沒有獲得美國高階晶片技術之前,中國在半導體產業其實沒有什麼談判籌碼。」
沒有尖端技術 中國沒有半導體談判籌碼
楊一逵強調,從這即可以看出,在半導體產業中,高階晶片的技術和製程地位,是不可取代的,也就是其尖端技術絕對是半導體產業發展非常重要關鍵的元素,中國如果無法在這部分取得進展,恐怕將不利於日後的美中談判。
豁免關稅項目擴大 美中貿易戰趨於緩和?
事實上,除了半導體之外,媒體報導,中國也已對航太零件、特定藥品等部分美國進口產品免徵125%關稅,外界多半認為,這顯示了美中貿易戰有和緩的跡象。
王綉雯就認為,或許美中也已經意識到現階段要兩國脫鉤將會非常困難,美國不可能去生產毛巾、電插頭等生活用品,而中國雖然在農產品可以擺脫對美國的依賴,但在高精密度的設備上卻也甩不開美國,兩國如果最終只能相互報復,那對兩國而言,就是双方都會受害,只是到目前為止,誰會先讓步,恐怕仍要等第一階段對等關稅談判出爐才會較為明朗。
(本文由 中央廣播電台 授權轉載;首圖來源:shutterst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