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droid 新設計被指抄襲蘋果?但這可能改變你用手機的方式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5 年 05 月 09 日 8:00 | 分類 Android , iOS , 軟體、系統 line share Linkedin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Loading...
Android 新設計被指抄襲蘋果?但這可能改變你用手機的方式

在科技業的年度盛事中,除了蘋果秋季發布會,還有一場發布會深刻影響著占據全球智慧型手機市場半壁江山的 Android 生態——Google I/O 開發者大會。就在今年 I/O 大會啟幕前夕,一篇關於設計語言的文章悄悄發布,並在短時間內被刪除。這篇曇花一現的blog,已足夠讓我們窺見 Google 對 Android 系統未來設計所勾勒的藍圖雛形,及其背後醞釀著的諸多革新思路。

下一代設計,是學會表達

數位化網路檔案庫Wayback Machine精準捕捉到了這篇文章的詳細內容。文章標題開門見山地指出新設計語言「Material 3 Expressive」三大核心特性:更好、更簡單、更有情感。

在明確核心特性後,Google提出了一個引導性問題:

什麼是表達性設計?

表達性設計(expressive design)能激發情感。它透過設計傳遞功能,幫助使用者達成目標——可以理解為有靈魂的設計。

Material 3 Expressive的核心要素包括色彩、形狀、尺寸、動態效果和容器設計,這些設計元素需要提升產品的視覺吸引力,還能透過突顯關鍵操作、分組相似元素,大幅提升介面的可用性。

簡單來說,就是Material 3 Expressive表達性設計以大膽的形狀與充滿活力的色調,創造愉悅的使用者體驗。不過,這樣的自問自答,可能聽起來還是有些抽象,對吧?沒關係,Google在這篇文章中充分解構了Material 3 Expressive設計語言,我們接著往下看。

想要從零打造一個設計語言,前置條件是大量的研究,Google設計了一系列方式,包括:

  • 眼動追蹤:觀察使用者注意力集中在哪些區域
  • 問卷與焦點團體:評估使用者對不同設計的情緒反應
  • 實驗:情緒與偏好
  • 可用性測試:測量使用者理解與操作介面的速度

舉例來說,哪個進度指示器能讓等待感覺更短,同時展現出高級感?哪種按鈕尺寸能提升點擊效率,又不喧賓奪主? Google也研究了新浮動工具列在現代感、清潔度、活力感知上的表現,以及組件的可見性和整體可用性。

例如下面的音樂播放軟體,就透過不同形狀、尺寸與顏色的按鈕重構介面,重新排布畫面元素,達成個人化表達的效果。

▲ 左:非表達性設計、右:表達性設計。

從調查結果建立指南,再依照指南進行設計,這些研究幫助Google創造了Material 3 Expressive這表達性設計語言的指南。

與表達性設計對應的,就是遵循iOS人機互動指南的「非表達性設計」。

一直以來,蘋果認為設計應該強調清晰、功能性和內容優先,介面元素、文字、圖標都應該易於理解和識別,為用戶的注意力服務,而不是與內容爭奪焦點。

呼聲很高的擬物化設計也是由於這條核心的設計哲學,退出歷史舞台。

不過,Google的研究顯示,在不同年齡層使用者中,表達性設計普遍更受歡迎。尤其在18-34歲的用戶中,有超過80%的比例表示更喜歡表達性設計,認為它的視覺更吸引人且更願意使用。

但表達性設計的回歸,並不意味著擬物化設計的復興,Google對表達性設計的理解,更著重於其所傳達的「酷」。

Google研究了Caleb Warren等人在2019年發布的論文《Brand Coolness》,這篇文論認為一些品牌之所以吸引人,是因為它們擁有一種獨特的「酷」。這些酷往往象徵著反叛、突破、原創的,而隨著大眾接受這些元素,其形象就會更受歡迎,也更具標誌性。

這也是為什麼某些產品成為了流行風潮中的必備單品,人人都想擁有;而另一些產品,即使功能相似,卻始終無法引發同樣的共鳴。

Google的研究發現,採用Material 3 Expressive設計後,使用者對「酷」的感知顯著提升:

  • 次文化感知提升了32%,讓品牌看起來更貼近潮流、更懂行
  • 現代感提升了34%,讓品牌形象更顯新穎、具前瞻性
  • 叛逆性提升了30%,讓品牌更具突破性,展現敢於挑戰常規、引領創新的特質

更重要的是,Google認為這種「酷感」不只是上面那些流於表面的印象指標,而是能實際驅動使用者行為意圖的東西。換句話說,使用者更願意嘗試或切換到採用這種設計的產品,這為表達性設計提供了強大的支撐。

這種「酷」不僅利於品牌的建設,實用上也有正面回饋。

Google將不同的參與者帶入實驗室,讓他們與Material 3 Expressive和當前Material 3版本的10款不同應用程式進行互動並隨機排序。參與者發現,使用採用表達性設計的介面,他們能夠以最高4倍的速度找到關鍵的使用者介面元素,這表明這些設計能夠迅速將使用者的注意力引導到螢幕上的重要區域。

當然,在文章的最後,Google也坦言,這種表達性設計並非萬能的解決方案。當表達式設計過度介入基本的互動範式時,可能會導致可用性下降,間接影響使用者的情緒。為此,Google將會提供指導,訂定如何使用表達式元素,同時確保基本的互動範式不會受到影響。

值得一提的是,Material 3 Expressive設計語言的源頭,來自於2022年的一次分享。

當時,Google的研究實習生在慕尼黑一家啤酒館中向同事分享了她對Material Design在Google應用程式中用戶情感回饋的初步發現,這次分享卻意外引發了一場團隊範圍內的設計辯論:

為什麼所有應用看起來如此相似?如此無聊?難道不能讓設計更有趣、更有情感嗎?

拋出疑問後,Google花了三年的時間,圍繞這一問題展開了數十輪設計與研究迭代,透過46項獨立研究、數百種設計方案,以及全球18,000多名參與者的反饋,最終打造出一套既美觀又高度可用的系統,推動Material Design進化來到用戶的面前。

不約而同,卻背道而馳的設計

雖然Wayback Machine的存檔缺少了部分超連結,要等Material 3 Expressive正式推出後才能一覽全貌,但我們仍不難看出,Google正在為Android系統籌備一場大刀闊斧的設計革新。

無獨有偶,就在前段時間,iOS 19的設計也傳出將迎來重大變動,但不同的是,蘋果對下一代設計的理解,幾乎與Google背道而馳。

在iOS 19中,蘋果將Vision Pro作為設計錨點,推動整體視覺風格向visionOS靠攏,並大量使用毛玻璃等材質,來承擔介面中的層級分化任務。這項設計理念最終可能成為iPhone、iPad、Mac以及Vision Pro等裝置共同的互動認知體系。

在基於螢幕顯示的行動終端(如iPhone、iPad 和Mac)中,毛玻璃材質將用於平面層級的輕量化互動;而在Vision Pro中,它則用於支援三維空間中的多視窗疊加與深度互動。

顯然,蘋果仍將Vision Pro 視為「明日產品」,並希望以其設計理念為基礎,建構下一代使用者介面體系。

本輪更新預計將涵蓋作業系統的核心視覺元素,包括圖示、選單、應用程式、視窗樣式及系統按鈕,其整體目標是透過簡化互動邏輯,讓使用者更有效率、更自然地使用裝置——從這個角度來看,蘋果依舊堅定遵循「非表達性設計」的人機互動指南。

如果一切順利的話,這套全新的系統體系將在今年6月的WWDC上與我們見面,並在iOS 19、iPadOS 19、macOS 16、visionOS 3等系統更新。

有趣的是,在這篇文章洩漏後,有人指出,Google這個尚未正式推出的Material 3 Expressive設計語言與iOS的某些元素具有很高的相似度。

具體來說,手機狀態欄中的電池圖示,展示了這種設計的相似性。

與傳統Android上那種垂直放置、形狀銳利的矩形電池圖示不同,新的電池圖示採用了圓潤的邊角,呈水平放置狀態,電池圖示內還可以顯示數字,並且使用了較為圓潤的字體風格。

除此之外,部分介面的新懸浮工具欄,也與蘋果傳聞的iOS 19的懸浮選單欄有些撞車。

高情商地說,這或許也算是iOS與Android一直以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證據吧。

不過,如果我們將目光放到更大的設計理念上來看,Google Material 3 Expressive的「表達性設計」與蘋果iOS 19的「非表達性設計」,完全是兩個不同的思路,毫無疑問可以稱得上真的分道揚鑣了。

比起小細節上的爭議,蘋果和Google同時對設計語言進行大規模改動這件事,其實更有意思。在這個時間點,兩家手機產業的巨頭,幾乎同時對設計語言進行改動,卻走向截然不同的方向,一下子讓手機市場再次熱鬧了起來,但細究之下,我們不難發現,這其實是一件必然的事情。

目前,智慧型手機的主流設計基本上還是以2013年推出的iOS 7與2014年推出的Material Design為主,但時間已經過去十幾年,手機的模樣早已天翻地覆,競爭也更為激烈緊張。

在智慧型手機功能日益成熟且趨於同質化,又像所有產業一樣,逐漸陷入緩慢與停滯的背景下,影像成為高階旗艦手機的競爭主戰場,但相較而言,影像對手機陣營的整體影響力依然有限。

此時,廠商再次把目光放在設計上,透過全面更新設計語言和視覺效果,對自家陣營的所有設備進行整體翻新,尋求差異化,是個吸引並留住用戶的機會,也是探索新增長點的好辦法。

但從為手機買單的我們來說,如果設計的更迭僅僅停留在表面的視覺革新,那就很容易變成新時代的「諾基亞換殼」,固然能帶來一時的新鮮感,但最終還是會陷入換湯不換藥、沒有創新的困境中。

曾為Nike、Microsoft、Adobe、Facebook等知名品牌提供設計服務的設計師Frank Chimero在他的著作《The Shape of Design》中表達過自己的見解:

設計是一種承諾,承諾你能做出最好的事。

在這裡,筆者想將這句話做個小小的改變:設計是一種承諾,承諾你能做出更好的事。

這樣,設計的探索,才能成為真正的創新。

(本文由 愛范兒 授權轉載;首圖來源:Created by freepik

想請我們喝幾杯咖啡?

icon-tag

每杯咖啡 65 元

icon-coffee x 1
icon-coffee x 3
icon-coffee x 5
icon-coffee x

您的咖啡贊助將是讓我們持續走下去的動力

總金額共新臺幣 0
《關於請喝咖啡的 Q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