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Phone 雖然最終組裝地多在中國與印度,但其背後供應鏈早已橫跨全球。據《Lifewire》與俄亥俄州立大學的研究,蘋果製造一支 iPhone,實際動員的是「一座全球村」,從玻璃、晶片到原物料,涵蓋德國、台灣、美國、智利、日本、瑞士與蒙古等地。這樣的國際分工,也讓總統川普施壓蘋果「把生產搬回美國」的想法,面臨現實挑戰。
近日川普表示,他已在卡達與蘋果執行長庫克會面時明言,希望蘋果停止將美國市場用的 iPhone 生產轉移至印度。他甚至說「我不希望你在印度建廠。」但多數專家認為,蘋果的供應鏈已高度國際化,短期內要將核心製造完全遷回美國幾乎不可能。
事實上,蘋果與其供應商近年來正積極降低對中國的依賴,自新冠疫情封控以來,蘋果加速轉向印度,目前每年在印度組裝的 iPhone 超過 4,000 萬支,約占其全球年產量的兩成,目標是 2026 年底前讓大部分美國市場的 iPhone 來自印度。
儘管川普強調要在美國增加生產,但蘋果目前在美沒有任何智慧型手機製造基地。其複雜的供應鏈與製造技術長年在中國與亞洲累積,想要「從零開始」在美國打造相同生產體系,成本極高且時間冗長。
全球七大核心 iPhone 零件供應國:
- 德國:Bosch Sensortec 製造 iPhone 中的加速規,負責感測動作與聲音訊號,是提升通話品質與用戶體驗的重要感測器。
- 台灣:台積電與欣銓科技負責 Touch ID 元件與 A / M 系列處理器製造。台積電除台灣外也在美日德中設廠,顯示其在全球供應鏈中的關鍵地位。
- 日本:多家日系廠商生產快閃記憶體、LCD 螢幕與 Wi-Fi 晶片,是 iPhone 核心零組件的重要來源地。
- 美國:由康寧(Corning)生產的玻璃螢幕是在肯塔基州哈羅斯堡研發並製造。蘋果營運長 Jeff Williams 強調,全球每支 iPhone 與 iPad 都使用這裡製造的玻璃。
- 瑞士:意法半導體(STMicroelectronics)提供陀螺儀元件,用於 iPhone 的 3D 姿態偵測與感測器融合技術。
- 智利:根據 Storymaps 報導,iPhone 使用的銅與鋰多來自智利,該國是全球最大銅礦生產國,也是僅次於澳洲的鋰供應大國。
- 蒙古:據俄亥俄州立大學研究,iPhone 中約 90% 的稀土金屬來自蒙古。稀土為構成震動馬達、揚聲器、攝影鏡頭等元件的基礎材料。
複雜供應網難以一夕轉移
科技市場分析師 Tarun Pathak 指出,蘋果已建構出全球最複雜、最成熟的供應鏈體系,要從中國或印度全面撤出,將會極其困難且代價高昂。他也強調,在美國生產 iPhone 的成本,將遠高於在印度組裝。
川普雖然強硬要求蘋果「回美製造」,但也語帶保留地表示「你可以在印度為印度市場生產。」顯示其對蘋果全球布局的現實面並非完全無視。
隨著地緣政治與關稅不確定性升高,蘋果持續強化多元產能分散已是必然趨勢。從台灣半導體到智利礦產、從德國感測器到美國玻璃,一支 iPhone 的背後,是一條跨越七國、精密無比的全球製造鏈條,短期內不可能被單一政策輕易改變。
- Trump Asks Apple to Stop Moving iPhone Production to India
- 7 countries Apple relies on to build the iPhone
(首圖來源:蘋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