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OMPUTEX 2025 今日正式開展,今日首場主題演講由鴻海董事長劉揚偉展開序幕;他在主題演講中闡述該公司在 AI 工廠、智慧電動車(EV)、智慧城市及全球供應鏈數位轉型上的整體戰略布局。演講內容突顯鴻海在生成式 AI、數位分身(Digital Twin)與跨產業平台整合上的長遠視野,並首度對外詳述「AI 工廠三階段模型」與「Foxconn 智慧網路平台」的實踐進程。
劉揚偉指出,鴻海未來的製造邏輯將由「先虛後實」驅動,透過 Omniverse 建立完整的數位分身工廠,再結合 AI 工廠模擬運作與優化,最終才進入實體工廠建設。他強調:「未來的工廠,物理建設會是最後一步。」
這一套三階段模式讓集團能先在虛擬環境中驗證流程與效能,降低建廠風險與成本。資料訓練循環機制也成為關鍵:由中央團隊建立基礎模型後,各地事業群(BG)據點可根據實際工廠運行數據進行再訓練,最後再回饋至中央模型,形成知識共享與優化網路。
雖然現在許多人都認為,「AI」尤其是「生成式 AI」已可覆蓋約 80% 的工作任務,特別是在標準化與重複性作業上大幅提升效率。不過劉揚偉指出,餘下的 20% 高複雜度任務,仍須依賴專業人力處理;這一觀察使鴻海在平台設計上特別強調 AI 與人工協作的界面設計與訓練流程整合。
在 EV 領域,劉揚偉分享鴻海代表性電動巴士設計已於高雄街頭測試運行,並蒐集大量感測數據,進一步推動 Smart EV 平台發展。該平台已向 MIH 成員與車廠夥伴開放,並宣布三菱(Mitsubishi)將成為第一個採用鴻海設計的 OEM 客戶。透過模組化設計與標準化測試,合作夥伴能省下約 80% 的開發工作,僅需針對個別差異進行調整。「這就像 PC 的參考設計一樣,讓創新更快落地。」他補充。
在智慧程式應用領域中,劉揚偉發現,目前智慧城市相關應用多由單位各自開發,缺乏整合性。鴻海打造的 Smart City 平台,將交通、醫療、建築等模組整合為統一介面,支援政府、企業與市民的數據與知識共享。目前該平台已於高雄試行,並預計一年內正式對外展示成果。這項整合也成為推動 AI 工廠平台邏輯的重要驗證場域。他表示,這三大應用領域將由同一 AI 工廠架構支援,成為鴻海下一階段發展核心。
為配合這三大智慧應用平台,鴻海亦正研發名為「Foxconn Brain(FoxBrain)」的專屬大型語言模型,採用開源基礎(如 LLaMA 3/4),並由鴻海內部文化與資料中心進行領域導向訓練。劉揚偉表示,FoxBrain 將強調「Agentic AI」,應用於製造、城市管理與 EV 開發等特定場景,提供具備推理能力的產業 AI 助理。
除此之外,先前在劉揚偉上任後他便提出了「3+3=∞」的概念架構;而今日他再度更新他的智慧製造戰略,提出了「3+3+3=∞」。除了在原先的「3+3=∞」架構上,再加入三個智慧網路平台(智慧製造、智慧 EV、智慧城市),並由 AI 工廠作為其動能。
(圖片來源:科技新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