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ASA 的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觀測了「子彈星系團」(Bullet Cluster,編號 1E 0657-56),拍攝出迄今最精細的紅外影像。天文學家藉此重建這個劇烈碰撞系統的質量分布,首次精確描繪暗物質與星系間恆星的對應關係,並進一步驗證暗物質不會與其他物質產生明顯的互動作用。
子彈星系團是一個極具代表性的天文系統,距離地球約 38 億光年,由兩個極為龐大的星系團在宇宙早期高速碰撞後形成。其名稱來自於觀測上清晰可見的「子彈」形狀結構:星系與暗物質因幾乎不與其他物質作用而持續前進,而高溫氣體則因碰撞受到阻力,滯留於後方,造成質量分布與氣體分布明顯錯開。這種現象提供了觀測暗物質存在與特性的有力證據,也讓子彈星系團成為研究宇宙中重力、碰撞與暗物質行為的重要實驗場。
▲ 最新的子彈星系團質量分布圖:畫面中疊加了韋伯太空望遠鏡的近紅外線影像與 NASA 錢卓拉 X 射線天文臺的觀測資料。粉紅色區域為 X 射線觀測到的高溫氣體,包括右側子彈狀的結構;根據韋伯觀測資料計算出的暗物質分布則以藍色呈現(虛線圈內為星系團所在位置)。左側星系團在藍色區域左緣可見一個非對稱、延展狀的質量集中區,暗示其過去曾發生合併事件。此外,研究人員發現的多個質量團塊與延展線狀結構,可能顯示子彈星系團是在數十億年間歷經多次星系團碰撞所形成。目前影像左側的較大星系團,可能在與右側星系團相撞前就已歷經一次小規模碰撞,撞擊之後又發生另一場劇烈交動作用,導致其內部結構再次受到擾動。若碰撞情況更為複雜,便可能形成如左側所見的巨大非對稱延展結構。
所有星系大致由四種成分組成:恆星、氣體、塵埃與暗物質。其中暗物質是一種無法直接看到的成分,不會發出、反射或吸收任何光(電磁波),因此無法以望遠鏡直接觀察,但它的存在會透過重力影響星系運動和光線路徑。事實上,在星系與星系團中,大多數的質量都是這種「看不見」的暗物質,它就像是維繫宇宙大尺度結構的隱形骨架。
這次韋伯望遠鏡的觀測中,研究人員分析了 146 個背景星系在子彈星系團前方的重力透鏡效應,繪製出迄今解析度最高的質量分布圖。團隊特別測量了星系團中的三個核心區域,每個區域的質量都極為龐大,約相當於數千個銀河系的總和。雖然這些測量結果比過去估算略低,但精度大幅提升,為後續建立更準確的碰撞模擬與星系團演化模型提供了重要依據。
除了質量圖之外,研究也同步分析了星系團中「星系間恆星」(intracluster stars)的分布,這些恆星不屬於任何一個星系,而是飄浮在整個星系團中。令人驚訝的是,這些恆星所發出的微弱光芒與暗物質的質量分布幾乎完全一致,證實它們可以作為追蹤暗物質的可靠指標,即使在如子彈星系團這種劇烈變動的環境中亦然。
這項研究也再次驗證了暗物質的關鍵性質:它不會發出、反射或吸收任何光(電磁波),也不會與其他物質產生明顯交動作用。若暗物質之間存在交動作用,應會觀察到其分布與星系產生偏移,但本次觀測顯示兩者仍緊密對齊,研究結果對暗物質物理性質的限制因此更加嚴格。
- NASA Webb ‘Pierces’ Bullet Cluster, Refines Its Mass
- A High-Caliber View of the Bullet Cluster through JWST Strong and Weak Lensing Analyses
(本文由 台北天文館 授權轉載;圖片來源: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