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元奶茶盛宴終結,中國外送平台補貼大戰打垮了三大巨頭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5 年 09 月 11 日 7:40 | 分類 中國觀察 , 網路 , 電子商務 line share Linkedin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Loading...
1 元奶茶盛宴終結,中國外送平台補貼大戰打垮了三大巨頭

今年中國的消費者一度體驗到前所未有的「1 元奶茶」狂歡:打開外送應用,只需 1 人民幣就能點一杯奶茶或咖啡,甚至還有近乎免費的餐點,可以在 30 分鐘內送達家門。這場由科技巨頭引發的價格戰,不僅讓外送飲料和餐食變得如同白給,也把「閃電配送」的服務範圍擴展到鮮花、藥品、日用品等各個領域。然而,這場補貼大戰帶來的超低價盛宴正走向尾聲──伴隨企業獲利下滑、監管出手干預,中國外送市場「黃金時代」似乎將告一段落。

百億補貼引爆外送狂潮

這場堪稱近年最大規模的商業混戰肇始於今年初。今年2月,京東集團正式進軍即時外送和餐飲配送市場,點燃導火線,迫使原本占據行業龍頭的美團以及阿里巴巴旗下的餓了麼,一同跟進大手筆加碼補貼。三大平台你追我趕、推出一輪又一輪燒錢促銷──百億等級的補貼資金砸向市場,消費者因此享受到前所未見的低價優惠。

外送平台為了爭奪訂單量,使出「滿減」、「秒殺」等招數:1人民幣喝奶茶、吃漢堡、外帶餐,甚至免費送飲料的活動層出不窮。據分析機構估算,單第二季,幾大公司外送補貼燒掉的資金就高達約40億美元。巨額補貼迅速引爆了外送市場的訂單狂潮。5~6月間,各大平台的日訂單量不斷刷新歷史紀錄。外送行業每日總單量從戰前的約1億單飆升至高峰時的2.5億單左右,將這塊餅做得前所未有地大──這場亂戰在短期內成功刺激了需求,把許多本來不到店消費或自行做飯的用戶轉化為外送訂單。

但三巨頭為燒錢買市場付出了巨大的成本。美團在8月預警當季可能出現嚴重虧損,股價單日暴跌13%,年內累計下跌超過30%;阿里巴巴的美股股價自3月高點回落了約20%,抹去了今年來的大部分漲幅;在香港的股價更自春季以來跌了28%,市值蒸發約1,000億美元;京東方面也不好過──2025年第二季淨利潤腰斬,股價年內下跌超一成。據高盛預測,阿里巴巴僅外送業務未來一年可能要虧損達410億人民幣。

商家與騎手被捲入困局

補貼大戰帶給消費者甜頭的同時,卻讓整個外送生態鏈叫苦連天。首當其衝的是廣大餐飲商家。為迎合平臺活動,不少店家被迫大幅讓利:原價20人民幣的餐點在平台參與「滿減」後,消費者可能只付10人民幣,剩下優惠部分由商家與平台共同承擔。再扣除約10%左右平台佣金和5~7人民幣配送費抽成,商家利潤往往所剩無幾。有餐飲店老闆算了一筆帳:今年6月他透過美團接了4,158筆訂單,營業額約16.2萬人民幣,但各類補貼與平台費用合計拿走近6萬人民幣,扣除房租、水電、人力和食材成本後,當月外送實際虧損超過1萬人民幣。不參與平台補貼活動就幾乎沒有訂單流量,而參與活動又難以盈利;外送訂單大增還蠶食內用生意,使原本現金流受衝擊,可謂進退兩難。

除了利潤壓縮外,為了降低成本應對湧入的大量訂單,一些店家可能選擇縮減份量或使用廉價食材,甚至出現「幽靈廚房」承接超低價外送單的亂象、增加了食安風險。更有媒體指出,幾個月的外送狂歡期間,城市街頭在用餐高峰出現堆積如山的外送餐盒和塑膠袋,包裝垃圾激增對環境造成污染。同時,外送員為趕時間在高溫和暴雨天載貨飛馳,也引發了交通安全與外送員勞動強度的討論。

監管重拳與補貼戰的尾聲

當外送補貼戰愈演愈烈,已經引起中國監管層的高度關注。5~6月中國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兩度約談美團、阿里和京東三家企業,明確要求停止惡性無序競爭。7月監管機構更警告各大業者必須理性競爭,強調不能以損害商家合理收益為代價換取一時市占率。政府壓力下,8月初美團、阿里、京東罕見聯合聲明,停止不計代價的價格戰,轉向保障公平競爭和商戶收益。

路透社報導,中國相關部門正計劃針對網路平台價格戰制定明確規則,防止出現不公平價格競爭和誤導性標價等行為。監管單位還批評了這場外送惡戰可能對行業造成的「災難性影響」,包括壓垮中小商家、導致行業低質低價內卷,以及潛在威脅騎手安全與食品衛生等問題。可以說,政府已亮出紅牌,明確表示不允許這種大規模燒錢補貼戰繼續。

隨著監管壓力,外送補貼大戰正走向尾聲。之前動輒「0元購」、「1元餐」的瘋狂折扣慢慢消失,各平台最極端的促銷活動開始減少。取而代之的是更趨理性的週末小優惠或會員專屬折扣──外送價格正在回歸現實水位。市場人士預計,未來一年各大平台將逐步取消普遍性的補貼,把重心轉回提升單筆訂單經濟效益和服務品質。在當前中國經濟增速放緩、通縮壓力浮現的大背景下,繼續大打價格戰無益於企業的財務健康,無論是出於財務考量還是政治風險,巨頭們都沒有動力再無止境地補貼下去。

亂戰之後的啟示

補貼戰短期刺激消費也爽到消費者,中國市場景氣不振、房地產低迷的艱難時刻,超低價外送一定程度活躍內需,讓消費者享受到實惠價格,也迫使巨頭加速創新配送服務。另一方面,這場靠燒錢換市場的「內捲」競爭並不可取,暴露出巨頭經營的脆弱面──當增長放緩,選擇相互爭奪流量、用補貼粉飾業績增長,卻給外送生態和自身財務埋下禍根。中國科技公司過去十多年,類似燒錢擴張並非新鮮事,但如今資本日趨理性、監管趨嚴環境,卻再度上演如此慘烈的價格戰。

要不是中國政府出手,這三方的削價競爭可能會轉向更為嚴重的後果。未來,中國的平台經濟若要持續發展,競爭焦點勢必要從簡單粗暴的「拚價格」轉向比拚價值與服務。只有建立更健康有序的市場生態,讓商戶有利可圖、騎手有保障、消費者獲得穩定的服務品質,整個行業才能實現長遠的成長動力。

此次外送補貼大戰雖已近尾聲,但教訓值得中國汽車市場警惕:任何經濟環境下,商業競爭都應慎防墮入以燒錢內耗換取短期繁榮的陷阱,真正的成功之道,終究離不開良性競爭和價值創新。

(首圖來源:Unsplash

想請我們喝幾杯咖啡?

icon-tag

每杯咖啡 65 元

icon-coffee x 1
icon-coffee x 3
icon-coffee x 5
icon-coffee x

您的咖啡贊助將是讓我們持續走下去的動力

總金額共新臺幣 0
《關於請喝咖啡的 Q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