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擬實境 VR 輔助正念練習,嘗試改善憂鬱症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5 年 09 月 22 日 8:20 | 分類 xR/AR/VR/MR , 生物科技 , 醫療科技 line share Linkedin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Loading...
虛擬實境 VR 輔助正念練習,嘗試改善憂鬱症

憂鬱症是最嚴重的心理疾病之一,不僅使患者生活品質下降、工作表現受影響,嚴重時甚至有自殺風險。傳統藥物與心理治療雖能幫助部分患者,但效果有限。近期韓國漢陽大學(Hanyang University)嘗試將虛擬實境(VR)融入正念認知療法(Mindfulness-Based Cognitive Therapy,MBCT),結果提升參與者專注度與心理狀態。論文近日發表於《Scientific Reports》期刊,為憂鬱症治療開啟新方向。

傳統 MBCT 通常是數週實體課程,由老師引導憂鬱症患者練習關注當下、辨識負面思考以避免陷入惡性循環。但需專業人力投入成本較高,受限場地與時間,病患也難全程參與。虛擬實境有高度沉浸感,能創造穩定安全的練習環境,同時降低專業人員依賴度。換言之,以 VR 導入 MBCT,能突破傳統上課限制,治療更普及與持續性。

虛擬星空下的療癒課程

研究共招募 73 名參與者,包括憂鬱症患者與非憂鬱對照組。團隊特別開發三階段 VR 課程,主題為「星空下的自我表達」(Starry Expressions)、「做自己情緒的觀察者」(Self as Context)與「與情緒和平共處」(Acceptance)。受試者用 Meta Quest Pro 頭戴裝置搭配電子手環收集生理數據,評估 VR 系統實用性、沉浸感、使用者投入程度,以及生理與行為回饋。

結果顯示,兩組參與者對 VR 系統操作都沒有困難,且有相似體驗,表示 VR 系統操作不會對患者產生額外心理負擔,然生理感測數據顯示,憂鬱症患者遭遇情緒刺激時,會有多樣反應。換言之,他們能主動面對情緒波動而非逃避。研究還發現參與者普遍保持較高專注度,與 VR 互動時有相關性。換句話說,遊戲化設計提升參與品質,讓受試者更投入。

科技賦能:VR-MBCT 如何改革正念課程

實驗充分展現 VR-MBCT 潛力與優勢。虛擬實境課程不僅大幅降低專業師資依賴,更讓使用者隨時練習,有助課程推廣。沉浸式體驗也能提升使用者投入度與持續性,對傳統課程容易中途放棄的族群尤有幫助。團隊更指出,將來可監測生理數據,開發即時回饋機制,協助使用者更有效察覺情緒變化。基於積極成果,團隊後續可開發完整 VR-MBCT 課程,並進行更長期追蹤研究。

總結來說,這次研究首次實證 VR 進行正念認知課程的可行性,沉浸式體驗也對憂鬱症患者初步展現優勢。未來若大規模隨機對照實驗確認臨床療效,有機會成為輔助治療憂鬱症的新工具。一旦技術發展成熟,VR-MBCT 不僅能臨床治療,也能拓展至遠距課程、企業員工紓壓、長照機構等應用,為憂鬱症患者與大眾提供更靈活多元選擇。

(首圖來源:shutterstock)

想請我們喝幾杯咖啡?

icon-tag

每杯咖啡 65 元

icon-coffee x 1
icon-coffee x 3
icon-coffee x 5
icon-coffee x

您的咖啡贊助將是讓我們持續走下去的動力

總金額共新臺幣 0
《關於請喝咖啡的 Q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