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來,英特爾(Intel)狀況連連,不只營運連年虧損,戰略方向也屢屢受挫。如今,美國政府、軟銀與輝達都成了它的大股東,美國持股接近一成,軟銀持股不到 2%、輝達約 5%。這讓市場開始討論:這家昔日的「美國晶片巨人」還有沒有翻身的可能?
《Fortune》近期報導,四位英特爾前董事會成員投書:美國前貿易代表 Charlene Barshefsky、美國 FCC 前主席 Reed Hundt、史丹佛大學前工學院院長 James Plummer,以及哈佛商學院教授 David B. Yoffie。四人在英特爾董事會多年,如今卸任,但提出一個大膽方案──英特爾私有化。由美國政府和幾家科技巨頭收購所有股票,使其下市。
接著再拆分主要業務:一間公司專門製造晶片,直接挑戰台積電;另一間公司專心做 IC 設計,同時出售非核心業務,如自駕部門 Mobileye 與投資基金。四人認為,這樣才能讓英特爾專注核心業務,吸引更多人才,到 2028 年甚至能為美國納稅人創造數千億美元回報。
聽起來很美好,但現實挑戰不少:
1. 半導體不是砸錢就能追上
半導體的優勢來自長期積累的製程經驗與供應鏈信任。台積電 30 多年來建立的技術與客戶關係,不是單靠資金投入就能複製。即使英特爾成立獨立代工廠,如果缺乏大客戶願意冒險下單,也難以快速追趕。這不是財務操作能解決的問題,而是需要時間與長期累積。
2. 拆開可能讓兩邊更弱
英特爾傳統優勢在「設計+製造」垂直整合。拆開後,製造部門可能失去自家設計訂單的穩定支撐;設計部門則要直接對抗 AMD 與 NVIDIA,競爭壓力更大。分拆不一定能提升競爭力,反而可能導致兩邊同時陷入劣勢,與《Fortune》引用的奇異公司拆分案例大不相同。
3. 人才問題不是私有化能解決
《Fortune》認為私有化後能用高薪吸引人才,但事實上,NVIDIA 能留住人才,不只是因為薪水,而是因為產品領先、願景清晰。英特爾現在困境在技術落後與產品缺乏亮點,光靠私有化,並不能阻止人才流失。
4. 私有化沒有想像簡單
以目前股東結構看,英特爾主要持股方包括美國政府、輝達、軟銀及英特爾自己。光是要讓這些股東達成共識,就已經是多頭馬車。更別提私有化必須獲得董事會與監管機構批准,操作上非常複雜。
另外,私有化常包裝成「專注轉型」契機,但現實可能完全不同。過去許多選擇下市的公司,重新包裝再上市後,還要克服投資人信任不足與估值泡沫的疑慮。台灣就有不少私有化再上市的例子,包括國巨及億豐,都是私有化後再上市的最佳案例。
不過,上市後股價一旦走低,就得承受早期金主「還人情」的壓力;另一方面,私募股權基金手握大量資金,常將這些公司視為收購標的,推動資產拆賣或財務操作。這樣的模式固然能創造短期的「退場機會」,讓金主與基金各取所需,但對於正面臨製程落後、產品競爭力不足、人才持續外流的英特爾來說,恐怕難以帶來真正的翻身。
就目前看,英特爾困境並非單純的財務結構問題,而是深植於技術與執行力的落差。《Fortune》提出的「私有化+拆分」方案,或許能在政治與資本市場製造短期亮點,但要真正改變英特爾劣勢並不容易。
更何況,私有化過程本身充滿不確定性,不僅需要龐大資金與多方股東協調,還要面對再上市時的估值風險與市場信任挑戰。即便成功退市重組,英特爾仍需花多年補齊製程差距,並在 AI 時代找到新突破口,否則最終恐怕只會淪為「財務遊戲」,而非真正的鹹魚翻身。
(首圖來源:英特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