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來,中國已成為全球電動車革命的中心舞台。2024 年中國新車銷售中,電動車(EV)及插電式混合動力車(PHEV)的市占率已飆升至 46%,遠遠領先歐洲的 24% 和美國不到 10% 的水準。這場電動車浪潮正深刻改變汽車產業版圖,傳統豪華車品牌在全球最大汽車市場中國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就連過去長久高高在上的保時捷,如今也正在面臨前所未有的衰退。
中國市場:外資豪華車節節敗退
路透社報導指出,外國汽車製造商近年在中國市場的占有率持續下滑,而中國本土品牌銷售則急速攀升。這意味著外資車廠過去苦心經營的品牌價值正在被快速侵蝕,甚至在豪華車領域也不保。這種傳統汽車公司品牌資產的「瓦解」,正迅速從中低價位市場蔓延至豪華車級距。曾經在中國叱吒風雲的跨國車廠,如今在電動化與本土競爭對手夾擊下節節敗退。
以德國跑車品牌保時捷為例,這個幾十年來在全球都具有強大號召力的頂級品牌,近來卻成為中國市場上傳統車企衰退的代名詞。保時捷在中國的年銷量曾於 2021 年創下 95,671 輛的新高,占該公司當年全球總銷量將近三分之一。然而僅僅四年後的今天,情勢急轉直下:2025 年第 1 季保時捷在中國的銷量較去年同期暴跌了 42%,而且這已是保時捷中國業績連續第三年下滑。
事實上,中國消費者發現新興的國產競爭者,在電動馬達和高科技內裝等方面展現出超越傳統豪華品牌的實力。小米是家原本以電子產品聞名的公司,2022 年才跨足汽車領域,推出了首款電動轎跑 SU7,就以向保時捷致敬的跑車化外觀設計加上實惠價格在中國市場引發轟動。2025 年 2 月,小米更發布高性能升級版 SU7 Ultra,是一款擁有 1,548 匹馬力的電動轎跑車,售價僅 52.99 萬人民幣(約 7.26 萬美元)。小米宣稱該車開放預訂僅兩小時內就收到約 1 萬筆訂單,這一數字略超過保時捷在中國整個第一季的總銷量。
中國本土電動車如何顛覆豪華品牌
保時捷節節敗退並非孤例。今日在中國,不少外資品牌都面臨類似困境──銷量被中國對手蠶食,市場存在感江河日下。上海諮詢機構 Automotive Foresight 董事張豫觀察指出,外國車廠並非沒有意識到危機,但在行動上「仍然不夠迅速」去化解它。伴隨中國品牌持續高速成長,外資車企一旦失去的市場占比,恐怕很難再有過往榮光。
中國自主品牌多年的市場競爭造就了中國車廠靈活的研發與製造能力。路透社指出,中國車廠研發一款全新或改款車型平均只需約 18 個月,開發速度比傳統跨國車企快了一半以上。中國品牌電動車款在國內市場上的平均車齡僅 1.6 年,相比之下,外資品牌在售車型平均已上市超過 5 年。開發改款快,意味著中國車企能不斷以最新技術和設計迎合市場潮流,同時還知道如何節省研發成本,進一步壓低售價。
與此同時,中國的年輕世代對傳統豪華汽車品牌的迷信正在減退,汽車數據研究公司 JATO Dynamics 中國區經理于博認為「保時捷做為黃金招牌的概念,對中國年輕一代毫無意義」。過去那些讓保時捷傲視車壇的核心賣點,在年輕人間並未能引起同樣共鳴。新一代消費者更關注智慧座艙、大尺寸螢幕、先進駕駛輔助等高科技,以及電動車的加速性能。當中國本土品牌表現得更炫、更快、又更便宜時,傳統豪華品牌的光環難免黯然失色。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電動車廠商在激烈競爭下迅速做大時,也埋下了不少隱憂。當前中國市場上有多達近 170 家汽車製造商在銷售電動車,但其中高達 93 家的市場占有率不到 0.1%,顯示市場極度分散。美國調研公司 AlixPartners 的研究預測,到 2030 年中國約有 129 個新能源車品牌中僅 15 個能存活,且這 15 強將瓜分大約 75% 的市場,多數競爭者終將被淘汰或併入更大的集團。目前除了比亞迪和理想汽車等少數廠商外,大多數中國電動車新創公司尚未實現全年盈利。除了長期虧損的「燒錢」競賽外、產能過剩亦是問題之一,中國汽車工廠的平均產能利用率僅約五成,為近十年最低點。
有些廠牌為了挽救在華銷量,除了在產品上下功夫外,同時也選擇入股或與中國汽車品牌合作,例如福斯入股小鵬研發電動車、其他車廠也在舊有的合作框架下對電動車投注更多功夫。保時捷即便也投入如 Taycan、Macan EV 等電動車產品,但在競爭激烈的中國市場下,電動車的超昂貴定價很難讓消費者爽快買單,或許展開深度合作也是一條可行的路徑。
(首圖來源: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