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新幾內亞到你手中的黑糖珍奶:甘蔗的基因旅程超乎想像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5 年 10 月 29 日 8:10 | 分類 生物科技 , 農業科技 line share Linkedin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Loading...
從新幾內亞到你手中的黑糖珍奶:甘蔗的基因旅程超乎想像

甘蔗是熱帶地區重要的經濟作物,近年還成為生質能源的重要原料。然而,儘管經濟與農業的重要地位,甘蔗起源與演化歷程仍是未解之謎。原因之一,是極度複雜的基因結構:除了染色體數量大,跨物種雜交又缺乏穩定的染色體組成。這些因素,都使追溯甘蔗的演化脈絡極具挑戰性。

近期,國際期刊《Cell》刊登一項突破性研究:科學家對 390 個甘蔗及近親進行大規模深入分析。團隊利用基因定序、葉綠體發育分析,成功重建甘蔗祖先的基因圖譜。這不僅揭示甘蔗被人類馴化的歷程,也梳理複雜的遺傳路徑,並為改良甘蔗品種提供極具價值的科學線索。

甘蔗染色體數量可高達 120 條,是玉米(20 條)、稻米(24 條)數倍,每個基因可能有超過三個不同祖先物種的版本。此外,甘蔗演化時頻繁發生跨物種雜交,使傳統分析法難準確追溯祖先。因此,本次以法國蒙彼利埃大學(University Montpellier)為首的團隊,引入 DNA 重複序列分析法(重複 k-mer),幫助辨識不同甘蔗祖先的 DNA 片段。

甘蔗的起源與馴化

分析結果顯示,現代栽培的甘蔗(Saccharum officinarum)是由野生種新幾內亞馴化而成。過程並非單一事件,而是歷經多野生種的基因混合,最後形成適合農業栽培的甘蔗品種。葉綠體分析也顯示,現代甘蔗的遺傳來自不同分支的野生甘蔗。這種多源性模式挑戰過去「單一起源」假設,並突顯人類對野生植物的選擇與傳播所扮演的關鍵角色。這些有「高糖分、粗莖」的甘蔗,最初只咀嚼食用,後來逐漸傳播到東南亞、印度及其他熱帶地區,最終發展出製糖技術。

令人訝異的是,團隊在部分甘蔗樣本發現不明來源的基因組片段,這些片段在現代品種普遍存在。推測可能來自東美拉尼西亞地區。這項發現不僅拓展甘蔗演化的理解,也提示著自然界仍潛藏未開發的遺傳寶庫。

「同蔗不同命」,亞洲與南太平洋的甘蔗命運大不同

甘蔗演化並非沿單一路線進行,而是在亞洲大陸與南太平洋各自發展出獨特品種與用途。

亞洲大陸,甘蔗引入後與當地野生種天然雜交,孕育出糖分較低但耐寒與抗病性強的品種,成為早期製糖的重要基礎。美拉尼西亞與波利尼西亞等南太平洋地區,甘蔗則與未知祖先及五節芒雜交,形成特殊用途品種。這些品種常被當地人當成建材與食用花序,或民俗儀式材料。

從新幾內亞的野生叢林到手中黑糖珍奶,甘蔗這株看似平凡的作物,背後的故事遠比想像更曲折。如今,科學家一步步解讀它深藏的基因密碼,與育種家攜手開發這份自然的遺傳寶藏,期望讓古老的植物智慧在現代農業再度綻放。

(首圖來源:Pixabay

想請我們喝幾杯咖啡?

icon-tag

每杯咖啡 65 元

icon-coffee x 1
icon-coffee x 3
icon-coffee x 5
icon-coffee x

您的咖啡贊助將是讓我們持續走下去的動力

總金額共新臺幣 0
《關於請喝咖啡的 Q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