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嬰走了還是很熱,科學家:今年均溫將逼近歷史紀錄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5 年 11 月 10 日 10:16 | 分類 環境科學 , 自然科學 line share Linkedin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Loading...
聖嬰走了還是很熱,科學家:今年均溫將逼近歷史紀錄

時序入秋已經好一陣子,除了下雨的幾天稍微降溫之外,仍然等不到秋高氣爽的感覺。全球秋天氣溫是真的異常,歐盟哥白尼氣候變遷服務中心 (C3S) 數據顯示,今年 10 月是全球有紀錄以來第三溫暖的 10 月,科學家確定,去年受聖嬰現象影響,是有紀錄以來最熱的一年,而 2025 年即使聖嬰消退,仍會是有史以來第二或第三熱年。

台灣進入秋季之後的溫度,明顯感覺比往年更熱。中央氣象局上週五表示,台灣 10 月平均氣溫達到 27.4°C,為 1951 年有紀錄以來該月最高氣溫。台灣全島平均每天有 1.3 天氣溫達到或超過 35°C,長期平均只有 0.1°C。光是台北一地,就經歷九次這樣高溫天氣,創月歷史最高紀錄。

全球來看,10 月記錄平均地表氣溫為 15.14°C,比 1991~2020 10 月的平均氣溫高出 0.70°C,比用於定義工業化前水準的 1850~1900 年平均氣溫高出 1.55°C,是自 2025 4 月以來氣溫升溫幅度再次比工業化前超過 1.50°C 的月份。

首次連續三年升溫超過 1.5°C

哥白尼氣候變遷服務中心報告認為,今年可能不會比工業化前水準高 1.5°C,但 2023~2025 這三年的全球平均氣溫很可能超過 1.5°C。根據哥白尼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的說法,這將是自氣象記錄開始以來,首次出現三年平均氣溫超過 1.5°C

氣象記錄的這段時期被稱為「儀器觀測時期」,始於 18 世紀,當時人們開始使用科學儀器收集氣候資訊。報告預期,現在所處的十年,很可能突破 1.5°C 的升溫限制,反映氣候變遷正在加速,化石燃料燃燒釋放溫室氣體,導致大氣中熱量滯留,加劇全球氣溫上升。此外,全球暖化也導致低層雲量減少,進而推高氣溫。

海水迅速變暖

海溫也隨之升高,2025 10 月,不包括極地地區的平均海表溫度為 20.54°C,是該月有記錄以來的第三高值。北太平洋大部分地區的海表溫度持續明顯高於平均水平,西部地區甚至創下歷史新高。北冰洋歐洲海域以及印尼沿岸的東印度洋海域,海表溫度都遠高於歷史紀錄。

初步數據顯示,2025 年海洋熱含量持續上升,超過 2024 年的歷史最高值。報告指出,過去 20 年間,海洋升溫速度明顯加快,顯示地球系統正以驚人的速度,將過剩能量以熱能的形式儲存起來,其中超過 90% 儲存在海洋,導致海洋迅速變暖。

海洋暖化的影響深遠,包括海洋生態系退化、生物多樣性喪失、海洋做為碳匯的作用減弱,加劇熱帶和亞熱帶風暴,加速極地海冰的消融,並與陸地冰川融化共同導致海平面上升。預計這種暖化趨勢將持續下去,在百年至千年尺度上,這種變化可能不可逆轉。

近兩百年來最熱的十年

世界氣象組織 (WMO) 報告也警告,從 2015 年到 2025 年的 11 年,將是 176 年前有史以來最熱的時期,這種前所未有的高溫天氣,加上去年溫室氣體水平創紀錄增長,未來幾年內幾乎不可能將全球變暖限制在 1.5°C 以內。然而,1.5°C 的限制仍然是「人類的紅線」,呼籲世界各國應迅速減少排放,加速淘汰化石燃料,並加強對森林和海洋的保護。

(首圖來源:Pixabay)

想請我們喝幾杯咖啡?

icon-tag

每杯咖啡 65 元

icon-coffee x 1
icon-coffee x 3
icon-coffee x 5
icon-coffee x

您的咖啡贊助將是讓我們持續走下去的動力

總金額共新臺幣 0
《關於請喝咖啡的 Q & A》